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京西幡乐
作者: 包世轩   来源: 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民间音乐   介绍   北京市  
描述: 京西幡乐是门头沟西部山区传承了400余年的民间吹打乐,是古幡会祭祀佛道儒时演奏的祭祀音乐,以颂神、祭神为主要内容,现已发展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本书从幡会起源、幡会表演形式、幡会音乐、返回传承人等方面全方位介绍。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富,具有萃取南北之长、细致优雅和兼容大气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对各项技艺的起源、各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艺术特色、制造技艺(包括材料、工具、工序等工艺过程)进行详细介绍;对传承人、传承谱系、传承特点、优秀代表作品及其现状和未来作全方位展示,体现其工艺价值和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突出其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点、文化积累作用及其传承价值。
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 华中
作者: 刘红   来源: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民间音乐   中国   传统音乐   研究  
描述: 本卷一共收到由五位学者所完成的六篇论文,这些论文是作者们承担、完成上海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础?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之专项课题的科研成果。所辑内容可以发现,本卷不仅于地理范围上集中于湖南一省,研究论域也集中于一个主题——兼容“儒释道”三教之功能与特色并与本土道教文化有着深度渊源关系的民间宗教信仰层面。
中国洞经音乐的源和流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门洞音   民间音乐   洞经音乐   民族音乐   祭祀音乐  
描述: 洞经古乐是中国民间音乐文化遗产之一。洞经古乐发祥于四川,起源于古蜀人祭祀音乐,自唐代开始流行,南宋时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演唱《文昌大洞仙经》,因而得名洞经音乐,也是中国历代朝廷科举考试、士子求取功名使用的音乐,又被称为儒门洞音。东汉末,中国道教发祥于青城山后,部分青城洞经古乐逐渐纳入道教祭祀音乐之中;自宋以后,洞经古乐又广纳兼容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民间音乐,逐步形成以自然、典雅、抒情、飘逸为主调的洞经音乐流派。此后,洞经古乐又成为中国道教音乐、中国传统音乐和川剧、曲艺以及佛教音乐的重要源泉之一。千百年来,洞经音乐对中国古代音乐、民族音乐、地方戏曲和曲艺有着广泛而深远影响。可以说,洞经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遗存下来的活化石。
拼搏人生路 交响民族魂——缅怀著名蒙古族作曲家、指挥家永儒布
作者: 暂无 来源: 草原歌声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交响乐作品   艺术总监   作品音乐会   民间音乐   交响音乐   广播电视艺术   国际音乐节   中央音乐学院   永儒布   音乐家协会  
描述: 我的莫逆之交,著名蒙古族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社会活动家、原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主席、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艺术总监永儒布先生,因病卧床已久,但当他生命之舟真正远去、烟云般仙逝之后,我还是长时间难以接受这一事实,哀痛不已。他那雄浑的交响乐章和优美的合唱和重奏旋律,不时回响于耳畔;他那矫健潇洒的身影和爽朗豁达的音容笑貌常闪现于
大理洞经音乐源流初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民族音乐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教文化   大理国   民间音乐   洞经音乐   音乐社团   民间器乐   文昌大洞仙经   宗教祭祀   艺术形式   祭祀音乐  
描述: 大理洞经音乐是由民间音乐社团唱奏带有一定宗教祭祀内容的民间音乐.由于其音乐曲目的古朴悠扬,社团组织的松散自由,唱奏人员的儒风文趣,自产生流传以来,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至今仍植根于民间文艺的土壤中,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着勃勃生机,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中闪烁着夺目光彩的古老艺术.
施甸洞经音乐的源流及谈演习俗
作者: 暂无 来源: 民族音乐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尺谱   民族精神   民间音乐   洞经音乐   道文化   道教音乐   文化财富   宫廷音乐   源流   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描述: 云南保山施甸洞经音乐,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施甸县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施甸洞经音乐不仅结合了儒、释、道文化的精华,也涵盖了民间音乐的成分,是施甸人民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民族精神情感的重要载体。很多学者将洞经音乐与丽江纳西古乐、江南
魏晋音乐与古琴艺术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相和歌   儒家音乐思想   古琴艺术   儒家思想   民间音乐   竹林七贤   嵇康   声无哀乐论   知识分子   魏晋  
描述: 魏晋时期是中国音乐文化史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动荡割据为特点。三国建立到梁、陈灭亡的三个半世纪中,除西晋灭吴后有过短暂的统一外,我国长期处于南北分裂状态。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首先体现了民族音乐大融合的特点。汉时的相和歌辗转南北,演变为清商乐,中原音乐与西域及北狄诸乐的保存与输入形成隋唐七部乐、九部乐的雏形。音乐思想发展突破了定为一尊的儒家音乐思想的束缚,随着“玄学”的兴起,崇尚清淡之士,实现着儒、道互补的新的音乐主张,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成为音乐美学思想的名篇。器乐创作方面,提倡受到器乐曲,从体裁到内容都更为丰富。汉时世俗音乐潮流孕育了这一时期歌舞戏的出现。乐律学的发展出现了纯律的实践成果;对“黄钟不能还原”的三分损益理论探讨,则出现了无神论律学家何承天的新律。随着音乐的发展,新的探索与实验开始活跃起来。古琴上纯律的应用,晋荀勖笛律中管口校正的应用以及宋何承天新律的提出,都是本时期律学研究的重要成就。一、音乐艺术之独立自西周以来,中国音乐几乎完全笼罩在儒家思想之下。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流,尽出于司徒之官。”他们本来是负责教育的,所以他们对待音乐的态度就自然而然地...
论郑卫之音
作者: 暂无 来源: 音乐研究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代音乐   礼乐思想   民间音乐   音乐概念   郑声淫   五声音阶   礼乐制度   音乐文化   吕氏春秋   新乐  
描述: 郑卫之音是中国历史上长期沿用的一个音乐概念。它最初出现在春秋时代,孔子是见于记载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人。郑卫之音的实际存在,当然要比文献记载早,但由其名称来看,它却不可能早于西周末年郑东迁定国的时候。孔子曾在不同场合讲过“放郑声”、“郑声淫”和“恶郑声之乱雅乐也”等话。孔子仅仅提出“郑声”,至孔子亡后,社会上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将“卫声”与“郑声”并提,称之为“郑卫之声”或“郑卫之音”,后儒即视孔子的“郑声”和“郑卫之音”为一回事。实际上孔子所说的“郑声”和他之后的“郑卫之音”的含义并不尽同。但它们都是指当时郑国和卫国的地方音乐则是
东北新韵初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乐府新声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音乐风格   衬词   东北民歌   东北地区   中国东北   节奏形态   民间音乐   音乐结构   结构单位   二人转  
描述: 一、简况及东北新韵类别沈阳太清宫,是中国东北最大的道观。被誉为丛林道院,十方常住。它创于清康熙二年,即公元一六六三年,至今已有三百二十六年的历史了。最早的太清宫称为三教堂。是释、道、儒三教合一的宗门寺庙,由真人郭守真主管。乾隆四十四年,也就是一七七九年,三教堂改名为太清宫,由宗门改为丛林律门。一八二三年即道光年,聘请了第一代方丈孙抱一,同年中秋节第一次开坛传戒。延至一九五七年,共继任九届方丈。现在的沈阳太清宫有道士四十多人,现
梵呗窥源,佛曲辨宗
作者: 暂无 来源: 音乐艺术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间音乐   文化心理结构   性格特征   佛教音乐   宗教文化   佛曲   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   佛经   高僧传  
描述: 西汉以前,我国的文化只是一种单一的、主要是在汉民族背景下发展的文化。佛教的传入,标志着中国文化第一次同外国文化的接触。千百年来,这一外来的宗教和我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已由传入交流而融汇成为整个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和儒、道等学派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某种文化心理结构和性格特征。作为宗教文化,一般包含哲学理论和文学艺术两个方面。宣传教义最有效的莫过于采用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