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论道安对僧团管理的建设
作者: 暂无 来源: 法音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法   僧团   佛教   社会关系   释道安   出家   东晋   建设   阿含经   高僧传  
描述: 释道安,东晋人,生于永嘉六年(312),卒于太元十年(385)。俗姓卫,常山扶柳人,家世奉儒,幼年丧亲,为外兄孔氏所养,自小聪慧过人,年12出家。因形貌甚丑,不被师所重,苦役数年后方乃向师求道。后受具并游学邺城,入佛图澄门下。后游
北朝儒释道论议与北方学风流变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北魏   魏书   周武帝   寇谦之   儒释道   道士   寺院地主   崔浩   儒学   高僧传  
描述: 论议,即讲论和对议,在我国中古时代是朝野商略政务、榷量学术的一种形式。汉唐时期常有论议发于朝堂之上、庠序之中、学人之间。宋代学者王钦若、杨亿等编《册府元龟》的《总录部·论议序》概述古代论议的政治功能与学术宗旨是:“考古今之得失,评理道之臧否;稽合众说,以归于至当,发明大训,用垂于可久”。提出从论议的形式评量论议高下的二十字标准:“文质兼备,纲条不紊,遣辞本乎闳达,析理畅乎精微”。还综括古代论议内容,将之大别为学术、时议、俗尚和政事四类;又将古代论议从形式上归纳为讲论(“品题”“扬确”“诠述”“讲求”属之)和对议(即辩对,“讥(击)短”“驳难”属之)两类。
《慧能事迹辨正撮要》续说
作者: 暂无 来源: 羊城今古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神会   事迹   儒释道   辨正   慧能   文献记载   菩提达摩   高僧传  
描述: 拙作《慧能事迹辨正撮要》引用了张春波先生一段话:“所谓‘达摩遂开佛知见,以为密契,便传一领袈裟,以为法信’。法衣这么重要,传授的时间又这么长,理应有文献记载,但《续高僧传》却只字不提,不仅僧传不提,从北魏菩提达摩到唐代神会.这期间所有儒释道三家著述也都不见载录,只是在《神会语录》里才有传衣说。”[第一段]
梵呗窥源,佛曲辨宗
作者: 暂无 来源: 音乐艺术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间音乐   文化心理结构   性格特征   佛教音乐   宗教文化   佛曲   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   佛经   高僧传  
描述: 西汉以前,我国的文化只是一种单一的、主要是在汉民族背景下发展的文化。佛教的传入,标志着中国文化第一次同外国文化的接触。千百年来,这一外来的宗教和我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已由传入交流而融汇成为整个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和儒、道等学派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某种文化心理结构和性格特征。作为宗教文化,一般包含哲学理论和文学艺术两个方面。宣传教义最有效的莫过于采用
佛教史籍在历史编撰上的贡献
作者: 暂无 来源: 史学史研究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史   佛学   儒家思想   任继愈   佛经目录   统治地位   编撰思想   隋唐佛教   高僧传   魏晋  
描述: 自魏晋至宋元,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曾因玄学与佛学的冲击而中衰动摇,学者们兼摄或转参佛道者为数不少。正如梁释慧皎所说:“自汉之梁,纪历弥远。世涉六代,年将五百。此土桑门含章秀起,群英间出,迭有其人。”任继愈先生说:“隋唐之时,好高者沈潜于佛宗,骛名者混迹于利禄。儒门从此淡泊,收拾不住,是以终唐之世下及五代,但有名僧而无大儒。”因而魏晋隋唐佛教史籍实不乏可观者。宋元时代,儒道佛争胜,士大夫多宗儒而杂参佛道,反映在佛教史籍方面,也有如《宋高僧传》、《五灯会元》等名著。至明清,由于儒家理学摄融释道,重新巩固了其一度动摇的统治地位。佛教与道教在知识界的影响逐
慧琳生平考略
作者: 暂无 来源: 许昌学院学报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玉篇   元和   切韵   唐宪宗   参考价值   高僧传   佛经   工具书   释义   慧琳音义  
描述: 唐释慧琳著有《一切经音义》一百卷,专门对佛经中的字进行注音释义,引书广博,注解精确,是一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工具书。关于慧琳,《宋高僧传》记载曰: 唐京师西明寺释慧琳,姓裴氏,疏勒国人也。始事不空三藏为室洒。内持密藏,外究儒流,印度声明,支那训诂,靡不精奥。尝谓翻梵成华,华毕典故,典故则西乾细语也,遂引用字林,字统、声类、三、苍切韵、玉篇诸经集史,参合佛意,详察是非,撰成大藏音义一百卷。起贞元四年,迄元和五载方得绝笔,贮其本于西明藏中.京邑之间,一皆宗仰。琳以元和十五年庚子,卒
东晋居士谢敷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汉学研究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世说新语   谢敷   东晋   居士   高僧传  
描述: 东晋时期玄风寖盛、佛教东渐,佛法於广大的士族社会间开始流传起来,中土士人经由清谈、论辩、宣讲、交游、修行等各种形式与场合,开启了接触佛法的机缘,在士人於佛法信受的机缘与过程中,「名士」与「僧人」的相交游是我们所熟悉的,此显见於各种资料,如《世说新语》是名士言语、生活之集成,不少名僧的记载亦出现其中,《高僧传》则集结了六朝僧人行事、思想之大成,偶亦杂有名士礼佛之记载。六朝「名士」与「僧人」同时活跃於当时的文化舞台,此中或即寓示着「名士」与「僧人」之间,恐仍应有一种过渡的士人流品。关於「谢敷」,他在东晋时期并不算赫赫有名的「名士」,亦非僧人之流,而时人却常称其「居士」,以他来代表「名士」与「僧人」之间的一种流品,即是本文的尝试。 关於谢敷的相关资料与研究甚为少见,笔者经由《晋书》与《续晋阳秋》所提示的线索,复蒐索诸如《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冥祥记》、佛家文献《出三藏记集》、《高僧传》、《广弘明集》、《观世音灵验记》等资料,将历来少被人注目的东晋居士谢敷,其家世、生平、交游、信仰特色等作一番整全的考察。冀为当时「居士」一格人物之形象、人品、思想与信仰型态钩勒出轮廓,并尝试对居士存在所反映於六朝儒佛融通的意义作一番探讨。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