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试论孔子“正名”思想
作者: 张思思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关系   孔子   春秋时代   正名思想  
描述: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尤其是卫国越名僭礼的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孔子见此情景,在卫国待孔子为政时,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正名”的思想。br 对于孔子“正名”的理解历来分歧较多,但“正名”是为“正名分”之说占据主要地位。“正名”首先是孔子对于卫国提出的一种为政思想,这确定了“正名”的政治意义。这也使得孔子的“正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辨之学,而是一种“正名分”的政治主张,具体内容即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行为君之道,臣行为臣之道,父行为父之道,子行为
从《论语》看孔子的天命观与道德实践
作者: 闫萍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天人关系   社会关系   道德实践   孔子  
描述: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关于其形象研究的著作、论文极其丰富,而一般情况下,此类论文把重点放在孔子的具体形象分析上。本文不同于此,主要是从孔子的宗教思想研究入手,分析其在道德实践中的体现及其具体的道德实践行为,从而于中凸显孔子的形象。论文的第一章从孔子的天人思想入手分析,发现天人关系是孔子道德实践的理论前提和指导。天人关系即孔子的宗教思想,主要是指孔子对天、命、天命及鬼神的看法。通过对这些“超越界”的理解与反省,孔子将其纳入自己的“仁”学理论系统之中,从而成为其道德实践的理论前提和指导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者: 暂无 来源: 杂文月刊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关系   人与人关系   中国儒家  
描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中国儒家有一套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办法,概括起来是八个字“格、致、诚、正、修、齐、治、平”。
诸葛亮的家世、性格及其在隆中的社会关系
作者: 暂无 来源: 辅仁历史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关系   隆中   诸葛亮   性格   家世  
描述: 諸葛亮爲歷史上公認三不朽的完人,他一生矢志「興復漢室」,甘冒千艱萬難逆勢奮鬥,至死不移其理想。而在開國之才、事君之節、立身之道、治人之術等方面所展現的風格典範,及「以天下爲己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淑世精神,更是長昭百世。 亮身處漢末離亂之世,早歲喪孤、隨叔遷移避難,又親罹戰亂人禍,飽閱旱蝗穀貴,民不聊生的苦境;似此少年經歷,對其日後心智之成長,必有強烈影響。是以青年時期亮已慨然自比管、樂,以身兼將相自許,欲行經世濟民之大願。故汲汲求取用世之實學,對於經義則獨觀其大略,而不以章句精熟爲務。 世之重實學者,每多輕儒。然而綜觀諸葛一生行誼,卻多「行道有本」;即使用權,亦能「行權導正」,未離儒家正道之旨。考其根源,則須由其性格思想及游學師友關係中尋繹窺知。亮又常喜自稱布衣、下士,世人遂以爲亮之交游,率爲隱逸、清正或流寓學士者流,其實未必然也。本文即透過細考亮嘯吟隆中時期之社會關係,從而查知,亮與當時荊襄勢族及漢沔世家,竟存在著錯綜複雜的綿密網絡;其關係之深入,遠超出同時寄寓荊州的劉備之上。 諸葛亮如欲出仕劉表,透過其個人關係之薦舉,輕易可得重用。以其才智,如願委質曹氏,何愁不得展其器能;馳騖中華,又豈是司馬懿之流所可比擬。然而亮卻寧願隱忍待時,靜候欲伸大義於天下的明主敦聘;千山獨行,選擇「興復漢室」這條至爲艱難之道路。明乎此,益發顯示其識見之超卓與志業之高遠。
作为他者的“洋教”:关于基督教与晚清社会关系的阐释
作者: 孙江   来源: “西学与清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社会关系   文化传播   晚清时期   宗教信仰   基督教  
描述: 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历史上持续二千多年的帝制统治。亲眼目睹时代巨变的法国汉学家葛兰言(Marcel Granet)在其后撰写的《中国的宗教》一书里,这样描述他同年在北京一所新建立的监狱里看到的光景:在说教室讲坛上方的墙壁上,悬挂着耶稣、老子、孔子、约翰·霍华德和穆罕默德五位教主的头像。葛兰言认为,中国人对儒释道“三教”信仰的内容“毫不关心”,墙壁上五幅肖像所显示的宗教混合主义(syncretisme)其实并没有实际意义576。葛兰言揭示了中国人信仰的泛神论和实用理性特点,触及到不同宗教在中国何以能够共存的问题。
孔子的修“仁”方略
作者: 石卫东   来源: 政府法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际道德   高尚   社会关系   人际关系   孔子   个人   “仁”字   儒家学说  
描述: 认为,“仁”最初是用来协调人际道德关系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崇仁向善,那我们将会用高尚的道德建成我们的心灵高地,建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儒学与中国基层社会重建
作者: 吴重庆   姚中秋   吴宁   来源: 天府新论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重建   中部地区   社会关系   社会治理模式   熟人社会   儒学   乡土中国   行动逻辑  
描述: 吴宁:我们岭南弘道书院有幸请到了中山大学哲学系吴重庆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中秋教授进行对谈.今天主要是想请两位围绕吴重庆老师的《无主体熟人社会及社会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这本新书,讨论一下儒学和中国基层社会重建的问题.这本书很有意思,里面既有比较实证的研究,也有高屋建瓴的理论阐述,尤其是关于“无主体熟人社会”的说法,用这个术语来刻画今天中国农村的特质,很有新意.当然,“无主体熟人社会”到底是什么意思,我想请吴教授等一下作个简单的说明.
论道安对僧团管理的建设
作者: 暂无 来源: 法音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法   僧团   佛教   社会关系   释道安   出家   东晋   建设   阿含经   高僧传  
描述: 释道安,东晋人,生于永嘉六年(312),卒于太元十年(385)。俗姓卫,常山扶柳人,家世奉儒,幼年丧亲,为外兄孔氏所养,自小聪慧过人,年12出家。因形貌甚丑,不被师所重,苦役数年后方乃向师求道。后受具并游学邺城,入佛图澄门下。后游
团结互助与人类风险:从非洲角度思考团结互助
作者: 暂无 来源: 第欧根尼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相互依存   社会关系   非洲   风险   社会变化   人类   团结互助   价值观  
描述: 协同行动是人类概念的核心,团结互助可使他人和自己更具人性。作者在文中表明,除哲学思考外,是文学作品最先展现和描述了团结互助的历史。文章还将用比较方法谈到迪尔凯姆和莱昂·布儒瓦等作者,并探讨了如今这些作者的观点是否对我们仍有启发? 是否有助于我们重新探讨团结互助问题,以及变动中的非洲如何选择一个公正和人道社会的问题等内容。
博采众长独倾儒--从《吕氏春秋》的孔子观谈起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鲁学刊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思想领域   诸侯国   孔子观   社会关系   客观现实   汉书·艺文志   吕氏春秋   吕不韦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  
描述: 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经济得到了普遍发展,而同时诸侯割据称雄亦愈演愈烈。为了适应政治以及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竞相养士,延揽人才,制造舆论,形成了一种言论开放、学术自由的气氛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