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晚清西方传教士对儒学的认识
作者: 俞祖华   胡瑞琴   来源: “西学与清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学术思想   晚清时期   文化交流   儒学观   西方传教士  
描述: 晚清时期,西方传教士为了传播基督教,减少传教中的文化障碍,采取了“孔子加耶稣”的传教手段。为此,不得不对儒家经典、儒学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了解与研究。出现了《自西徂东》、《孔子基督为友论》等著作。他们从维护上帝是唯一真神的信仰出发,论证了儒学的非宗教性质,并给予孔子非偶像的无神论者、伟人、先知等世俗性的定位。他们深知儒学在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民众心理尤其是士大夫中的地位与意义,懂得必须理解、借助儒学的某些思想与礼仪来转播基督教福音,因而作了一些会通儒学与儒学、会通中西文化的工作。他们对儒学进行了“有史以来
“先入之见”与“自以为是”-清前期来华传教士对程朱理学的跨文化诠释
作者: 张昭军   来源: “西学与清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传教士   文化诠释   程朱理学   先入之见  
描述: 程朱理学是清代官方哲学、主流意识形态和民众文化信仰。为打破理学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独占地位,传播天主教,清前期来华传教士采取肯定“先儒”(原始儒家)、排斥“后儒”(程朱理学家)的策略,对理学的基本命题从天主教立场出发做了全新诠释。由于思想信仰的排他性,天主教的“先入之见”内在规定了他们对理学的解释不过是“一家之言”,“自以为是”,不可能客观公正。历史的跳动有时恰是在这种似是而非中完成的,传教士对理学的诠释和传播在东西方社会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作为他者的“洋教”:关于基督教与晚清社会关系的阐释
作者: 孙江   来源: “西学与清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社会关系   文化传播   晚清时期   宗教信仰   基督教  
描述: 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历史上持续二千多年的帝制统治。亲眼目睹时代巨变的法国汉学家葛兰言(Marcel Granet)在其后撰写的《中国的宗教》一书里,这样描述他同年在北京一所新建立的监狱里看到的光景:在说教室讲坛上方的墙壁上,悬挂着耶稣、老子、孔子、约翰·霍华德和穆罕默德五位教主的头像。葛兰言认为,中国人对儒释道“三教”信仰的内容“毫不关心”,墙壁上五幅肖像所显示的宗教混合主义(syncretisme)其实并没有实际意义576。葛兰言揭示了中国人信仰的泛神论和实用理性特点,触及到不同宗教在中国何以能够共存的问题。
晚清“中体西用”论的再思考
作者: 王先明   张海荣   来源: “西学与清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文化保守主义   西学中源论   中体西用  
描述: “中体西用”论在甲午战争前后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分化的历史过程。本文立足于发展的“中体西用”观,对它的哲学框架与近代内涵进行了重新定位和再析,并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体用”模式历久弥新的原因。认为“中体,,也经过了由“儒体”向真正意义上“中体”的转变。最后,还将“中体西用”与“西学中源”、“文化保守主义”进行了系统比较,以求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中体西用”论的独特内涵。
《耶稣会在亚洲》(Jesui itas na Asia)档案文献与清史研究
作者: 张西平   来源: “西学与清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耶稣会在亚洲》   基督教   中西文化交流   档案文献   清代历史  
描述: 《耶稣会在亚洲》(Jesui itas ila Asia)档案文献原藏于葡萄牙的阿儒达图书馆(Biblioteca da Ajuda),它是从1549年沙勿略到达日本后西方传教士在远东传教活动的真实原始记录。全部档案共61卷,均为手抄本,计三万页。文献是以拉丁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及法文写成。这批文献是研究中国清代天主教史和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及清代社会史的最重要的一手文献,它包括向耶稣会总会的年报告表;教区内的通信;发生在康熙年间的“礼仪之争”的伦理学和神学的争论;宗座代牧与罗马传信部争论的报导;耶稣会殉难者列传;澳门,日本和中国教区的主教和各省会长记载;航行于澳门和日本之间的黑船所载运货的货物表;澳门及各省会修会的财产清单;传教士之间的通信等。这些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清中前期的许多重要的情况,许多文献都是中文文献所不记载的。本文通过对《耶稣会在亚洲》(Jesui itas ila Asia)档案文献目录的整理和翻译,研究它对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重要的学术意义,特将其主要内容从学术上加以整理,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康有为《孟子微》发微:兼论以西学补充印证
作者: 汪学群   来源: “西学与清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康有为   经学   《孟子微》   西方思想  
描述: 以西学补充印证经学是康有为思想的主要特征,前辈学者多有揭橥,而最精准的莫过于萧公权先生,他说:“盖康氏自幼深受孔学熏陶,先入为主。朱九江(朱次琦一引者)汉宋兼融之家法,遂成为其全部思想之主干。其后旁览西书,虽多掇采,不过资以补充印证其所建造之孔学系统,非果舍己从人,欲逃儒以归于西学。”①这一思想特征在学界研究其《春秋》公羊学中已大体达成共识,相比较而言,在对其孟学研究却涉猎不多。②康有为孟学代表作是《孟子微》,此书成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往日本,先后游历了日本、印度、加拿大、英国等,在印度期间撰写《孟子微》。此时正值西方列强全面侵吞中国,民族危机愈加严重之际,康有为将《孟子》七篇内容打散,重新作编排,在释孟子时,广征西学加以补充印证,使西学服务其经学的同时,也使孟学微言大义现代化。本文以《孟子微》为例,对康氏以西学补充印证经学再做些推进。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