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李大钊与陈独秀儒学观之比较
作者: 李燕   来源: 唐山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学观   孔子   李大钊   陈独秀  
描述: 作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李大钊与陈独秀的儒学观同中有异、各具特色。同为由传统过渡到现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北李南陈"的儒学观呈现出"破与立""扬与弃"的思想倾向,而其儒学观之差异,则与自身的成长经历、个性特征、学养积淀等因素密切相关。出于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忧虑,对"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思考,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于儒学的高度关切。
开启元儒学研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准备
作者: 唐昌黎   孟海贵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学观   中华民族复兴   元儒学   社会场  
描述: 根据历史经验,民族复兴要作好文化准备。中华文化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文化,儒家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居主导地位。在20世纪的100年,由于各种历史条件的原因,学界人士将儒学解释为封建主义,不时兴起反孔排儒浪潮,导致百年思想迷乱,民族虚无主义抬头,这是进行文化准备的最大障碍。进入21世纪,应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澄清思想迷雾,复兴儒学,为此应从元儒学研究入手,这是实现民族复兴进行文化准备的一项重大课题。
论李大钊的儒学观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 刘东超   来源: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现实意义   儒学观   李大钊  
描述: 李大钊深刻批判了儒学维持专制统治、压制下层民众的历史功能和现实功能,揭示了孟子等儒家学者的偏颇表现,同时也肯定了儒家的历史功绩和一些真正儒者的高尚言行。他的儒学观达到了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思想水准。今天重温其对儒学的论述仍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可以视作研判当代儒学复兴思潮的有力思想资源。
打倒孔家店 救出孔夫子——张申府的儒学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学观   孔家店   孔夫子   张申府  
描述: 面对20世纪初叶学界出现的批儒和尊孔思潮,张申府认为,对于这两股思潮应当“重新估价”,即应该区分“孔家店”与“孔夫子”,即区分儒教糟粕与孔子精神。在他看来,对作为儒教糟粕的“孔家店”应该打倒,而对作为孔子精神的“孔夫子”应该继承。但是,要实现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仅仅继承和弘扬这些传统并不具足,还应该针对现实问题,对儒学进行“哲学地”研究,以为中国文化未来发展提供价值之源。即儒学不仅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总之,“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乃张申府之完整的儒学观。
晚清寓华新教传教士的儒学观——以林乐知在上海所办《万国公报》为中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万国公报》   林乐知   新教传教士   儒学观  
描述: 晚清来华以林乐知等人为代表的自由派新教传教士对中国儒家学说的看法和态度存在着“合儒”、“补儒”、“批儒”、“代儒”等环环相扣的四个层次,其中,“合儒”是一种文化策略,“代儒”———基督教征服中国———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而“补儒”、“批儒”则是从“合儒”到“代儒”之间的必要手段和桥梁。西教士对儒学中的缺陷、不足和劣根性等批语是完全站在西方人立场和基督教的角度进行的,但也应该承认这对动摇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教育和思想中的核心地位不无助益,因而在近代中国具有开风气之先的思想启蒙作用。
论利玛窦儒学观的特点
作者: 暂无 来源: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学观   利玛窦   对话  
描述: 利玛窦儒学观的特点表现为在物质层面上"迎合"儒家文化,同时又在精神层面上不断"会通"儒家文化.他的这种耶儒互动彰显了两种异质文化间的宽容与对话精神.
钱穆先生的儒学观述评
作者: 顾梅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朱子   儒学史   儒学观   钱穆  
描述: 儒学是什么?在当前的哲学语境中,“儒学”与大众相隔膜,对其思辨仅在哲学的门内进行。另一方面,大众失去了共同的尊信,儒学又似强烈地要复归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本文作者从模糊渐至于清晰,逐渐剥离围绕儒学的灰色暗影,修复儒学的“骨骼”与“灵魂”,澄清儒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这些做法,如同还儒学以阳刚之气。 这是对钱穆先生的儒学观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本文的主体部分,是表述钱先生的“儒学史观”及其相互关联的“儒学观”。这即是从第二章到第五章的内容。在阐述其儒学史观的三个章节里,笔者详细解析钱先生的《中国儒学与文化传统》一
批判性的建构:胡适的儒学观
作者: 周锦花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胡适   建构   儒学观   批判性  
描述: 从二十世纪开始,国内许多有识之士寻找各种途径和方法挽救沉亡中的中国。胡适在文化上寻找出路,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将西方先进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期以融合二者为我所用,从而达到挽救中国和推动中国发展的目的。而要创造文明,就不得不改造中国旧有文明,不得不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的建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儒学,无疑是胡适进行批判和建构的重要部分。对于中西文化,胡适一生也陷入两难困境中——安身立命上以儒学传统为根基,而为学上以西方文化为宣传宗旨,为人与为学的冲突,使
再论19世纪晚期来华传教士的儒学观:以1885年亚洲文会孝道调查为中心
作者: 王毅   来源: 宗教学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学观   传教士   亚洲文会   孝道   耶儒融合  
描述: 19世纪晚期,部分来华传教士发表了数份针对儒学的传教宣言,由此引起学界关于这一时期传教士儒学观的讨论,针对其中传教士有"耶儒融合"倾向的观点,本文通过查阅1885年上海亚洲文会在华的孝道调查活动的报告,不予认同;传教士的儒学观呈现出宗教中的"东方主义"现象,也反映着近代西方中国观的一些特征。
宋代禅僧的儒学观研究
作者: 郭锋航   来源: 湖北社会科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儒学观   儒佛会通   禅僧   儒学  
描述: 宋代禅僧对儒学的认识,增添了许多新的精致特点,态度逐渐由对立转变为会通。他们不再简单地用佛教理论化解儒学,而是在承认佛教的教化作用与儒学平等的前提下,或是将佛教与儒学的理论进行比较,或是用佛教的教义会通儒学,或是认为佛教和儒学具有同样的社会功能且都可随时教化。宋代禅僧的儒学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使佛教逐渐走上了中国化、世俗化的发展道路,为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产生了直接影响。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