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晚清西方传教士对儒学的认识
作者: 俞祖华   胡瑞琴   来源: “西学与清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学术思想   晚清时期   文化交流   儒学观   西方传教士  
描述: 晚清时期,西方传教士为了传播基督教,减少传教中的文化障碍,采取了“孔子加耶稣”的传教手段。为此,不得不对儒家经典、儒学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了解与研究。出现了《自西徂东》、《孔子基督为友论》等著作。他们从维护上帝是唯一真神的信仰出发,论证了儒学的非宗教性质,并给予孔子非偶像的无神论者、伟人、先知等世俗性的定位。他们深知儒学在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民众心理尤其是士大夫中的地位与意义,懂得必须理解、借助儒学的某些思想与礼仪来转播基督教福音,因而作了一些会通儒学与儒学、会通中西文化的工作。他们对儒学进行了“有史以来
《万国公报》与清朝光绪时期灾荒报道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年记者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万国公报》   来华传教士   清朝   光绪时期   灾荒   西学东渐   西方传教士   明朝时期  
描述: 早在明朝时期,不少地方就出现了西方传教士的身影,清朝也不例外,这些传教士不远万里来到陌生的东方国度。来华传教士创办了多家报刊,作为近代的一种新式媒介,报纸随之成了西学东渐的重要载体。《万国公报》的创刊与停刊时间恰恰与清朝光绪时期相吻合,光绪帝在位期间,灾变频繁,灾情异常严重,《万国公报》理所当然地承担起灾害报道及呼吁灾荒救助的任务,正是在《万国公报》持续的、大力的宣传和不遗余力的灾荒救助中,西方的赈灾先进理念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救灾实践中,折射出耶儒互动的过程。
浅论利玛窦“补儒”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统治者   耶稣会士   中国社会   利玛窦   徐光启   现实社会   基督教   伊斯兰教   西方传教士   传统儒学  
描述: 徐光启在谈到利玛窦到中国传教问题时说:“余尝谓其教必可以补儒易佛,而其绪余更有一种格物穷理之学,凡世间世外、万事万物之理,叩之无不河悬响答,丝分理解。”(《徐光启集·泰西水法序》)利玛窦本来是来中国传教的,何以能得到徐光启“补儒易佛”的评价呢?本文侧重分析一下这个“补儒”问题。
匡庐之巅的政治流云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遗产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   疫病流行   儒释道三教   长江中下游   国民政府时期   历史轨迹   庐山   西方传教士  
描述: 庐山自古是隐士的乐园,是儒释道三教集聚生长的神圣之地。清末西方传教士强租牯岭开辟度假区,改变了它的历史轨迹。国民政府时期的“夏都”建设,更是把庐山推上了政治的风口浪尖。牯岭的异乡人 光绪十二年(1886年)的夏天,长江中下游晴热少雨,疫病流行。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在实践和理论层面的展开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比较文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论层面   文化传统   明清之际   中西文化交流   异质文化   欧洲中心主义   范式   跨文化交往   西方传教士   对话  
描述: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来华,由此中西文化实现了首度大规模对撞.对于这人类文明史中最迷人的文化相遇[1:4],学界已从多个角度展开研究,涉及领域包括历史、哲学、文学、医学等,著述颇丰.明清问的中西文化
试论《西儒耳目资》的语音基础及明代官话的标准音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儒   普通话   标准音   耶稣会传教士   汉语共同语   明代   南京话   西方传教士   官话   语音系统  
描述: 《西儒耳目资》成书于明代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作者是明末来华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Nicolasc Trigault)。此书是为当时在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学习汉字、汉语而作的。尽管它不是专门的汉语音韵学著作,但由于它是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最完整的一部用罗马字母记录汉语语音体系的著作,其体例上基本摆脱了中国传统韵书的束缚,记
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课标版)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学生优秀作文·高中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青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父亲   译书   巴金   文本阅读   西学东渐   主要作用   西方传教士   作品  
描述: 说明:本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1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译书与中国近代
《天朝上邦》断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剧本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人   爱国主义   鲁迅   文化中心主义   西方中心主义   西方传教士   知识分子   庚子   天朝   牧师  
描述: 一、情况简述。《天朝上邦》三部曲由《家事》《国事》《天下事》三部多幕剧组成。其中,《家事》系根据老舍生前未竟长篇小说改编,实际上,它基本就是此前公演的话剧《正红旗下》。《天朝上邦》的写作萌动缘自1985年。嗣后,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曾多次长时间沉缅于一百年前的故人故事之中,并为所窥视到的中国人的灵魂而惊讶不已。那种感觉是那样复杂,很多时候甚至很痛苦。庚子之变中,联军是从京师东南破城的。城刚破,城西阜成门、西直门一带马上发生了大面积抢劫,而所有实施抢劫者都是中国人……很长时间了,我一直想认真表达一次我对中国人的理解。1998年三部曲初稿草就。1999年其中的第一部《家事》整理完成并交付演出。2003年春夏之交,三部曲全部整理完成。2007年9月三部曲进行了修改,修改集中在《国事》和《天下事》。修改后的《天朝上邦》,其剧中人已由“旗人为主”变为“汉人为主”;关注的重心也已不仅是平民,更是一批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尤其是他们的灵魂。其中既不乏慷慨悲歌之士,也包括儒、释、道诸家中一批色彩极端的人物,更包括鲁迅二、三十年代所深恶的那批“帮忙、帮闲”“西崽”“流氓”等诸“智识阶级”的前辈、先驱……二、关于尾声。庚子之后不...
上海市南汇县下沙镇飞桥村谈家宅天主教情况调查
作者: 暂无 来源: 当代宗教研究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礼仪   传播   罗马   徐光启   康熙   皈依   清政府   西方传教士   明朝末年   天主教  
描述: 天主教在上海市南汇县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明代,因为徐光启等当朝高官硕儒皈依了天主教,该教便以上海徐家汇为中心向周边地区传播。南汇近其地,也就较早成了天主教的传教区。明朝末年,横沔的汤巷建立了南汇境内的第一座天主堂。其后,直至康熙年问罗马教廷与清政府发生“礼仪之争”,清政府驱逐西方传教士,禁绝天主教为止,天主教在南汇一直缓慢地发展,并奠定了初步的基础。鸦片战争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
随西方传教士引进的大炮及对明金态势的改变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耶稣会士   袁崇焕   《清太宗实录》   徐光启   皇太极   利玛窦   西方传教士   汤若望   努尔哈赤   天主教  
描述: 1994年为耶稣会士在华以学术传教方式实施415周年,是利玛窦改穿儒服,俨然以“神学家与儒者”身分传教,公然以中国天主教适应儒家学说、礼仪中国化400周年;亦为代表中国天主教赴罗马谒教宗亚历山大六世陈情而获教廷颁谕“悉如所请”(juxta exposita)以息争端的功臣——卫匡国诞生380周年及中华首位西洋大炮推上战场作主导地位之军事家袁崇焕410周年纪念.今适逢政、教之见渐弥而中西文化交流机转之际,作本文以为纪念.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