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还儒归孔:张君劢和庞德的分歧与暗合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比较文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庞德   新儒学   张君劢   《尚书》  
描述: 庞德在1953年遇到中国当代新儒学大师张君劢,二人之间就"还儒归孔"的问题产生过分歧与暗合,围绕儒家思想的正统与发展等问题展开了对话。张君劢对"灵"字等儒家思想概念的解释对庞德加深理解有一定帮助,他在会谈中提及的"亦尚一人"观点被庞德直接吸收融入《诗章》之中。庞德和张君劢对儒家思想的理解有巨大分歧:庞德恪守儒家经典,想要做的是"还儒归孔",需要的仅仅是最能代表中国(东方)文化智慧的某些最经典、并且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对西方文化范式产生冲击的哲学理念符号;而张君劢则依据宋明理学框架来发展孔孟之道,反对将儒学当做"博物馆藏品"来供奉,主张在新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发展儒家思想。张君劢的新儒家思想潜移默化影响了庞德,自《钻石机诗章》以后,庞德不再坚持将新儒家对孔孟之道的一切"扩容"排斥在外。
以儒证耶:哈佛燕京本林乐知译《安仁车》的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比较文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林乐知   以儒证耶   《安仁车》  
描述: 1902年上海广学会出版的小说集《安仁车》,由林乐知及其女婿刘乐义所译,现藏哈佛燕京图书馆,是汉语基督教文献研究领域未被讨论而又较重要的作品。该书收入50篇证道故事,文本源是D.L.Moody的证道故事集。本文从三方面进行讨论,一是该书的文本源问题;二是修正"以耶补儒"的理论;三是林乐知的基督教本位。
叙事的狂欢:莫言与袼拉斯笔下的休儒形象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比较文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侏儒形象   《酒国》   狂欢化   《铁皮鼓》  
描述: 两位诺奖得主莫言和君特·格拉斯在各自的得意之作《酒国》与《铁皮鼓》中都塑造了一批侏儒形象。他们塑造侏儒形象时采用“分裂—魔物—奇力”这样相似的模式。本文运用巴赫金的小说理论,分析了两部小说中的侏儒形象,认为他们都采用狂欢化的叙事策略,以颠倒视角、形象变异、违越禁忌来构建特殊的叙事时空体。我们发现莫言在叙事技巧上深受君特·格拉斯的影响,但他在借鉴中超越性地再创了具有本土风格的个性叙事。
圣人之义的超越性回归:论皇侃《论语义疏》及儒道汇通的经学诠释学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比较文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道汇通   经学诠释学   《论语义疏》   圣人之义  
描述: 儒道两家之交集性诠释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诠释学中最显明的特质。本文通过考察皇侃《论语义疏》中"援道入儒"与"援儒入道"之间的汇通性诠释,阐明释经者以"视域融合"的方法论重新统合具有同源文化之属性的儒道两家之差异性。这种自觉性误读的诠释策略也促使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语》的诠释意义形成蜕变。两代之间的意义生产模式分野主要表现为,由汉代的"释经者——经书——圣人——天道"立场转化为"释经者——圣人——自然"的构型,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释经者以超越经书文字的方式回归圣人之义背后的天道自然。
论欧阳修以“人情”解《诗》对讽喻诠释传统的突破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比较文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情   诠释学   欧阳修   诗本义   讽喻  
描述: 欧阳修的《诗经》诠释以古今相通的"人情"作为推究诗义以及鉴别先儒注疏得失的重要诠释尺度。他的"人情"诠释理念,发掘了《诗经》这一儒家经典独特文本类型蕴含的诗人的生命情感体验,在对文辞的情感表达与意境构造的诠释上,一定程度地突破了汉儒的讽喻诠释传统。
颠覆儒家“忠孝”根本:论《天主实义》对《圣经》中的“Deus”和“diligere”的翻译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比较文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异化翻译   颠覆   忠孝   《圣经》   《天主实义》  
描述: 学界一直普遍认为,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晚明耶稣会士在中国推行的是"适应"政策,走的是"补儒易佛"的道路。然而,如果以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为视角,我们会发现《天主实义》中对《圣经》中的名词"Deus"(God)与动词"diligere"(to love)的翻译实为"异化翻译",即以天主教为本位,以古儒的概念翻译和阐释天主教的词汇,这与译入语晚明社会的主流儒家形成了"对抗"。用"上帝"或"天"翻译"Deus"势必会"颠覆"晚明的"天子"政治理念,因为人人都是由"上帝"或"天"创造的,所以人人生而平等,这样"忠"就失去了合法性;用"爱"(diligere)等同于儒家的"仁",势必使人们舍"孝敬父母"而取"爱天主",这样儒家的"孝"也就从根本上被"颠覆"了。
庞德纳两诗篇的渊源和内涵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比较文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顾彼德   庞德   纳西文化   方宝贤   《诗章》   洛克  
描述: 丽江山水和纳西宗教礼仪频频出现于庞德巨著《诗章》最后17章,标志着诗人向往的理想王国已由《诗章》前100章中的雅典、孔林、康熙一雍正王朝转化为代表纳西文化的丽江。唯儒独尊的庞德怎么会接受以佛道为本的纳西宗教礼仪?让庞德转变的社会文化因素至今无人探索。通过挖掘文档资料、采访关键人和细读文本,我们发现庞德《诗章》的纳西素材不完全取自洛克双语叙事诗《开关久命金》和论文《孟本》,相当一部分语言、宗教、民俗材料来自纳西文化哺育的美籍丽江学者方宝贤和留居丽江9年、笃信道教的俄国旅行作家顾彼得。将纳西诗篇置于庞德、洛克、方宝贤、顾彼得频繁交流的文化大语境,我们不仅能读懂纳西诗篇的表层含义,而且能把握这些艰涩的诗篇的深层内涵。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在实践和理论层面的展开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比较文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论层面   文化传统   明清之际   中西文化交流   异质文化   欧洲中心主义   范式   跨文化交往   西方传教士   对话  
描述: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来华,由此中西文化实现了首度大规模对撞.对于这人类文明史中最迷人的文化相遇[1:4],学界已从多个角度展开研究,涉及领域包括历史、哲学、文学、医学等,著述颇丰.明清问的中西文化
沙米索《尼怨》出处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比较文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清小曲   《尼怨》   儒莲   《尼姑思凡》   沙米索  
描述: 德国浪漫派诗人沙米索著有一首改编自中文的叙事诗《尼怨》,但长期以来学者们未能获知其确切出处。直到20世纪80年代,德国学者罗泽确定该诗参照了法国汉学家儒莲所译汉诗《尼姑思凡》,但他并未找到所对应的中文诗作。本文经考证,推断儒莲的《尼姑思凡》译自同名明清小曲,并且儒莲对其进行了艺术加工。
在刚性史料中寻找软性的情感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比较文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末清初   天主教徒   情感   利玛窦   两头蛇   刚性   士大夫   考据学   软性   史料  
描述: 两头蛇,属于爬行纲、游蛇科,尾端圆钝,上有黄色锦文,骤看颇类头部,且亦具有蛇头的某些功能,故名。在古代为大恶之物,古人素以凶兆视之。楚令尹孙叔敖,幼年尝勇而弑之,后世遂以“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相传颂。黄一农先生笔下的“两头蛇”族,并非有着这般传奇的经历,而是出自明末著名天主教徒孙元化信口所占之诗。黄氏实则是取资于其生物特性,而成其譬喻。此蛇两头俱能进退,善倒行以自保。官至莱阳巡抚的孙元化缘其首鼠两端之特异,喜而赋诗,不虞此草蛇灰线,竟成为其在朝代鼎革之际、深陷抉择(儒家伦理与严守教义)之困顿的自况。明末清初天下多故,一方面思想界众声喧哗,心学的余波,理学内部程朱与陆王之争,以及儒释道三教竞逐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