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徐光启与明清之际后理学思想世界的重建
作者: 暂无 来源: 船山学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徐光启   后理学时代   重建思想世界  
描述: 明清之际作为中国哲学史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其思想实质是后理学思想世界的重建。以此为视域考察徐光启,他是一位不可忽视的思想家。他提供了明清之际后理学思想世界重建的新蓝图:从西学“补儒”走向会通超胜。与
徐光启会通中西文化的理论构筑与实践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章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徐光启   会通   中西文化   实践  
描述: 徐光启是晚明学习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易佛补儒"的会通理论,并致力于引进西方科学方法充实传统科学,开展结合中西文化优点的修历等实践活动。
徐光启的双重文化身份
作者: 暂无 来源: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徐光启   亦儒亦耶   士大夫   天主教  
描述: 明朝后期,耶稣会士给古老的中国大地送来了"西学"和"天学",使得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儒生有了独特的双重身份。这种双重身份则显示出士大夫身上固有的文化传统,使得儒耶文化相遇时有了相互融合、吸纳的可能性。
宗教对科学思想的促动——关于徐光启倡议演绎推理的分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自然辩证法通讯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末   徐光启   神学   科学   演绎推理  
描述: 明末中西会通,由神学而至科学,演绎推理的引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功归于徐光启.深入历史的研究发现,徐光启先为神学中清晰切实的层层阐述所震动,了解了演绎推理的认识作用,而后则钻研西学,翻译<几何
儒学与“天学”张力中的徐光启
作者: 李春燕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力   徐光启   天学   传教士   儒学  
描述: 徐光启(1562一1633年)是明末著名学者,集大臣、科学家、思想家和天主教徒于一身。他是我国历史上有重大成就的科学家之一,又是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许多科学技术的引入和学科的建立,均应归功于他。他
徐光启:科学、宗教与儒学的奇异融合
作者: 王东生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经世致用   实学   西学   徐光启   补儒易佛   价值观  
描述: 徐光启是晚明著名的科学家、天主教徒。在他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儒家思想、西方科学、天主教等不同的文化因素。这些在当时的众多社会精英们看来不可调和的异质因素在他身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特异的徐光启思想
浅论利玛窦“补儒”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统治者   耶稣会士   中国社会   利玛窦   徐光启   现实社会   基督教   伊斯兰教   西方传教士   传统儒学  
描述: 徐光启在谈到利玛窦到中国传教问题时说:“余尝谓其教必可以补儒易佛,而其绪余更有一种格物穷理之学,凡世间世外、万事万物之理,叩之无不河悬响答,丝分理解。”(《徐光启集·泰西水法序》)利玛窦本来是来中国传教的,何以能得到徐光启“补儒易佛”的评价呢?本文侧重分析一下这个“补儒”问题。
无可替代的失败者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高一年级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国情   可替代   历史文化   徐光启   利玛窦   科学技术   传教士   天主教  
描述: 作为传教士的利玛窦(Mathew Ricci),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失败者,尽管他也让徐光启、李之藻这样的人物成了虔诚的天主教徒,可他却远远没有达到徐光启针对中国国情为他设计的驱佛补儒的目标;但是作为一个将西方的科学技术传来中国,又将中国的历史文化介绍给西方的中介者,他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儒化信仰的王徵与明末诗歌(一)
作者: 暂无 来源: 天风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基督徒   明末   科学研究   王徵   诗歌   信仰   徐光启   儒化  
描述: 在明代基督徒士大夫中,王徵(1571-1644)的名气远远比不过有明代天主教三大柱石之称的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但若论基督徒在科学上的贡献,王徵则是除徐光启之外,最有影响力的不二人选。古时
天儒同异: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学说述评
作者: 暂无 来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末清初   耶稣会士   中国文化   徐光启   利玛窦   中国礼仪之争   基督教   中西文化   “西学中源”说   天主教  
描述: 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稣会士,为中国和西方搭建了一座文化桥梁。同时也开始了最初的文化冲突。由利玛窦和中国士大夫分别提出的“中学西源”和“西学中源”两种完全相反的学说就表明了这一点。但明末“三柱石”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极力主张“会通”与“超胜”,使我们从中看到了比较健康的文化心态。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