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苏辙《诗集传》对《小序》的取舍及原因
作者: 暂无 来源: 时代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荆公   中大夫   追复   《诗集传》   诗义   孔子删诗   诗传   老子解   校书郎   《毛诗》  
描述: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弟。卒谥文定。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又同策制举,历官著作郎、秘书省校书郎、起居郎中。神宗时,王荆公执政,其论多与王氏相抵牾。苏辙论事精确,修辞简严,以大中大夫致仕。曾经筑室于许,号颖滨遗老,自作万余言,不复与人见,如是者数十年。卒追复端平殿学士。辙性沉静简洁,其平生好读《诗》、《春秋》,病先儒多失其旨,后杜门复理旧学,于《春秋传》、《诗传》、《老子解》、《古史》四书皆成,叹自谓得圣贤遗意,缮书而藏之。2苏辙《诗集传》二十卷,对三百五篇诗依次作解。他继承了欧阳修对汉学的怀疑批判精神。
朱熹《诗集传》对《毛诗序》的批判和继承
作者: 暂无 来源: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说者   穿凿附会   诗义   朱熹   毛诗序   批判   继承   诗经   诗本义   诗集传  
描述: 《毛诗序》是汉学《诗经》的义疏中心,尽管它多以穿凿附会的方法曲解诗义,但因被托为圣贤所作,汉唐及宋初诸儒“皆不敢背弃《小序》,未有舍《序》而自为之说者。”诗本义一直晦暗难明,自北宋庆历(1042——1048)以后,疑古创新之风起,《毛诗序》的迷信地位开始动摇。欧阳修作《诗本义》,对《毛诗序》产生了怀疑,开创了宋人说诗的风气。其后,苏辙作《诗集传》,仅存各诗小序之首句,删去其
成伯玙《毛诗指说》新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周颂   三百篇   诗义   成伯   《诗经》研究   《大雅》   孔子删诗   毛诗指说   鹊巢   陈诗  
描述: 成伯玙的《毛诗指说》,是唐代有影响的《诗经》研究专著之一,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之前,为唐代后期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该书说: 凡书四篇。一曰《兴述》:明先王陈诗观风之旨,孔子删诗正雅之由。二曰《解说》:先释诗义,而风、雅、颂次之,《周南》又次之,诂传、序又次之,篇章又次之,后妃又次之,终以《鹊巢》、《驺虞》。大略举《周南》一篇,隐括论列,引申以及其余。三曰《传受》:备详齐、鲁、毛、韩四家授受世次,及后儒训释源流。四曰《文体》:凡三百篇中句法之长短、篇章之多寡、措辞之异
古诗《芣苢》是否与麻风有关的论证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麻风杂志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韩诗外传》   诗义   麻风患者   文经   夫妇之道   韩婴   中国文献   薄言   刘孝标   封建伦理道德  
描述: 本文经论证确认《诗经》中的民歌《芣苢》的主题思想、内容和背景与麻风无任何关联。公元前二世纪,西汉的一些儒学家为了宣扬“妇女从一而终”封建伦理道德的需要,编造麻风故事牵强附会地解释产生于公元前七世纪以前的《芣苢》。他们所作的任意曲解,实质上是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一方面直接表现并宣扬封建伦理观念,另一方面折射出西汉社会对麻风的歧视观念——夫妻一方有麻风,宗法制度上规定要离婚;儒学家以臭恶之草喻麻风,强加给麻风以“臭恶”的属性。这是偏见与无知。本文作者断然否定了西汉以来儒学家所谓《芣苢》产生于麻风事件的看法,从而引伸出一个必然的结论认为在公元前七世纪之前,中国文献包括《诗经》中尚未有麻风史实的记载。
中华文化思想的活水源头:《诸子百家大辞典》序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扬子云   杂反之学   马端临   诗义   活水源头   海岱   罢黜百家   三教   刘申叔   蜀中  
描述: 中华文化思想史,绵延5000年,源广而流长,富有而日新,纟因化生,从未中绝,且在总体趋向上始终呈现为多源发生、多极并立、多维互动的发展态势。中国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已发现7000多个,遍布南北;经过斗争、融合,早汇成“海岱”、“河洛”、“江汉”三大史前文化区;再经炎、黄肇基,夏、殷、周三代拓展,又分化为燕齐、邹鲁、三晋、辽阳、秦陇、荆楚、巴蜀、吴越以及西域等各具特色的地区性文化。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伴随着社会转型中的“诸侯异政”,各地区文化交相激荡,先后形成了“百家异说”的不同流派,“各引一端,崇其所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蔚为人类文化史中所谓“轴心时代”的东方奇观。先秦诸子,号称百家。庄、荀、尸佼,各有分疏,司马谈乃括为六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各标宗旨,自成体系,是为显学;班固依刘向扩及“纵横”、“农”、“杂”,并称九流,再增“小说”,乃为十家;实际上,当时还有“兵”、“医”、“方技”、“神仙”等专门知识的学派。它们既独立发展,又时有分合;既交相攻难,又互为采获,并行不悖,相灭相生,同归殊途,一致百虑,为尔后中华文化思想的发展,展示了尚杂、主和的模式,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活水源头...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