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禅宗思想对中日审美意识之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意识   意境   禅宗思想   中国   日本   意象  
描述: 中国审美意识是在儒、道、佛三家审美观、艺术观的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日本民族受中国审美意识的影响比较深,在接受过程中又表现出丰富的审美敏感性和创造性。禅宗思想作为佛教理论沉积和东方智慧的结晶,既有儒家风雅和入世的一面,又有道家虚无和出世的一面。它所具有的丰富理论意蕴,对中国审美意识的影响和渗透显而易见。禅宗被引入日本之后,其风骨意趣在日本的文学艺术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在各种文学艺术中禅意禅趣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以禅宗思想影响为中心来探讨和把握中日两国审美意识的特色和价值,对中日审美文化的对比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论西汉元成之际儒生的政治作为
作者: 暂无 来源: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土地兼并   儒生   理想主义   教化礼乐   西汉中期  
描述: 西汉元成时期儒生的政治实践,是检讨历史上儒家与政治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元成时儒生当权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化礼乐运动,主要包括美风俗、节费用、尚德缓刑、考制度等内容。但这与当时的社会症结——土地兼并不相干,最终以失败告终。土地兼并是因为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儒臣们对此不能够提出务实的改革意见,其泥古空谈的理想主义作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西汉败亡。而且,与盐铁会议时的贤良文学比起来,儒臣们的民间情感也逐渐被权力腐蚀了。
班固《汉书》的编撰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书》   班固   编撰思想  
描述: 班固是东汉时期史书编撰大家,他的编撰思想不仅丰富,而且自成体系。宣汉是其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编撰思想的核心。断代、崇儒、会通、切世都是其宣汉思想的衍生物。断代思想催生出《汉书》断代史体例;崇儒思想使班固编撰《汉书》以儒家思想为是非准绳,会通思想生成了班固上下博洽的编撰方法,而切世思想注定了《汉书》具有明显的为东汉政治服务的特征。正是由于班固有着丰富的编撰思想和较为严密的思想体系,《汉书》的编撰才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汉书》一经编就即成史学经典,对后世史书编撰的影响至为深远。
借学术以论政治-章太炎《訄书》(重订本)诸子学六篇解读
作者: 暂无 来源: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诸子学   政论   章太炎   訄书重订本  
描述: 章太炎的名著《訄书》(重订本)是一部探索中国救亡之路的书,其中的诸子学六篇-《订孔》、《儒墨》、《儒道》、《儒法》、《儒侠》、《儒兵》,并非纯粹探讨先秦诸子学的学术论文,而是政论文,在探讨先秦学术的表象下隐含着现实政治意图,其核心政治目标是推翻满清政权和抵御外侮。这正体现了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学者和政治活动家双重身份的章太炎“借学术以论政治”的治学特色。
清入关前对汉文化的初步吸收―以努尔哈赤推行的文化政策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文化   努尔哈赤   儒学  
描述: 努尔哈赤作为后金国的奠基人,在政权建设的问题上注意吸收汉文化,开创了“清因明制”的先河,但他汁汉文化的认识尚属肤浅,所推行文化政策重在保存满族习俗,对汉文化的吸收极其有限,而且他甘汉民族猜忌重重,以致在晚年对其辖区的汉民采取“逐杀”政策。尽管如此,其吸收汉文化的积极一面深刻地影响了皇太极执政,并为清朝入关后实行“崇儒重道”的文化政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南朝士族治学管窥
作者: 暂无 来源: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术文化   治学   南朝   士族  
描述: 士族是南朝学术文化主体,引领着学术发展的方向。他们虽以经学传世,但并不拘泥于经艺一道,而是将眼光投向了其他的文化领域,因而其兴趣爱好是广泛的。当儒、道、文、史、佛五学成为时代的主流学术文化之后,他们凭着自己的家学特长和文化积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投入其中,或专攻五经中的一经,五学中的一学,或融数经数学于一体,进行全面研究,因而其治学内容是丰富的。他们重博学,重抄书,重积累,重著述,善躬行,会实用,故其治学方法也是多样的。南朝士族治学中广泛性、丰富性与多样性的完美结合,推动了南朝学术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试论佛、道、儒的冲突与调和对禅宗思想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冲突   调和     禅宗  
描述: 当一种文化移植到其他国家时,必然会和本土文化产生冲突。所以它必须改变自己的教义以适应新的环境。佛教在传入中国以后,佛、道、儒之间冲突不断,日渐调和,从而使禅宗从原有的厌世苦行的佛教转变为中国化的生命哲学。
文化自判教出——马一浮文化判教论的再阐释
作者: 暂无 来源: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   马一浮   判教  
描述: 文化哲学意义上的判教在马一浮的理论体系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是马一浮文化哲学的建构方法和思维手段,其判教的实质是从文化现象中提取出一种文化观念,即他所谓的六艺,其目的在于肯定和论证这一核心观念;另一方面,据六艺判教展示了马一浮的文化史观,表明了他对以往文化成果的宏观考察和价值抉择。马一浮通过对隋唐佛学判教风规的创造性转换,依据六艺之道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西文化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全面的清理,考察了以往的文化成果,在判儒家文化、判儒释道三教、判中西文化的过程中,以文化哲学意义上的判教重新对中西文化作了梳理和总结,从总体上构成了马一浮的文化判教活动。在现代新儒家中,马一浮的判教立足儒家,旁涉佛道,考察古今,规模宏大,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团圆之趣"成因解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达意传神   团圆之趣   起承转合   以和为美  
描述: 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悲剧在故事结构与结尾上有很大的区别,往往喜欢以大团圆收场,这主要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社会现实、民族心理特征和审美情感等不同所造成的.中国固有的儒、道思想以及重"神似"、重"意境"等传统美学精神,是中国古典悲剧产生的土壤,在它们的影响下,中国古典悲剧形成了它独有的魅力.
朱熹《诗集传》对《毛诗序》的批判和继承
作者: 暂无 来源: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说者   穿凿附会   诗义   朱熹   毛诗序   批判   继承   诗经   诗本义   诗集传  
描述: 《毛诗序》是汉学《诗经》的义疏中心,尽管它多以穿凿附会的方法曲解诗义,但因被托为圣贤所作,汉唐及宋初诸儒“皆不敢背弃《小序》,未有舍《序》而自为之说者。”诗本义一直晦暗难明,自北宋庆历(1042——1048)以后,疑古创新之风起,《毛诗序》的迷信地位开始动摇。欧阳修作《诗本义》,对《毛诗序》产生了怀疑,开创了宋人说诗的风气。其后,苏辙作《诗集传》,仅存各诗小序之首句,删去其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