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儒佛“中道”浅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江文艺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学   中道   儒家  
描述: 儒家与佛学中都使用了“中道”的概念,但其含义有同有异。随意地将它们等同起来,或者以这一家的含义套进另一家,都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不能准确了解思想。本文通过引证、解释各种资料,展现儒家与佛学里中道概念的异同和发展。
从中庸与中道看儒佛之辨
作者: 暂无 来源: 科技信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庸   儒佛之辨   中道  
描述: 中庸是儒家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而中道也为佛家根本教义之一,本文从中庸与中道两个概念出发分析探讨了儒佛之间的异同,从两者之异同可看出儒佛两家所开展的不同进路。
孔子均平分配思想的中道理念
作者: 韩涛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均平   孔子   中道   分配  
描述: 符合一定的礼制和伦理秩序,达到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这种均衡的状态代表着礼制的最佳境界,即止于至善。上古时期流传的中道理念是孔子均平分配思想的渊源。
佛家中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中道   苏轼   人生审美化  
描述: 佛家中道思想是大乘般若学说体系的重要内容 ,它是一种不执著于矛盾任何一方、不走极端的思维方法。这种中道精神在苏轼的诗文中多有体现 ,对于苏轼儒、释、道三教圆融的人格建构具有重要作用 ,并促成了苏轼超越有无之间、不即不离、无往而不乐的人生审美化境界
般若中道智慧与苏轼的人格境界
作者: 暂无 来源: 贵州文史丛刊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人格审美化   中道   苏轼  
描述: 中道思想是大乘佛教般若学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它以“缘起性空”为理论前提 ,以“无分别”为破除执著的方法 ,以否定“边见” ,“不落二边”为核心思想 ,是一种不执著于矛盾任何一方 ,最终使人达到解脱
孔子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比较研究
作者: 戴春巍   来源: 延边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庸   思想道德教育   中道   比较研究  
描述: 人们自觉地衡量自身,修身养性、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达到至德、至仁、至诚、至道、至善、至圣、天人合一的君子人格,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中道
礼制与人情——从《礼记·檀弓》看礼制的中道原则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论坛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尚质   缘情制礼   时中   中道   《檀弓》  
描述: 儒家强调中道原则,认为凡事当把握适中的尺度,且这一适中尺度随时势而变动。儒家对中道原则的论述并非仅体现在说理上,而且体现在具体礼仪制度上。《礼记·檀弓》所记之事,较多地反映了时人及孔门师徒对古礼
比较孔子的中庸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及其在当代教育上的现实意义
作者: 李正刚   来源: 2011年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中庸   教育意义   亚里士多德   孔子   中道  
描述: 孔子的中庸思想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对后世文化与中华民族性格之形成影响深远。在孔子之后百余年的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其著名的中道思想。中庸和中道在思想内涵等方面表现出很多相似性,但因其二人所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使得看似相同的中庸和中道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本质。
比较孔子的中庸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及其在当代教育上的现实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中庸   教育意义   亚里士多德   孔子   中道  
描述: 孔子的中庸思想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对后世文化与中华民族性格之形成影响深远。在孔子之后百余年的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其著名的中道思想。中庸和中道在思想内涵等方面表现出很多相似性,但因其二人所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使得看似相同的中庸和中道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本质。
王通的“中道”思想及其对儒学的发展
作者: 王彬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通   圣人之道   穷理尽性   中道   三教可一  
描述: 隋唐之际,由于受到玄学和佛教的冲击,使得自汉武帝以来形成的天人感应论地位日渐衰落,儒学的主导地位也不再稳固。王通正是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中,祖辈们都有很高的学术功底,王通自幼受到影响,自觉地站在儒学的立场上,以重振儒学的主导地位为自己的一生追求,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为儒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通英年早逝,仅仅活了三十八岁。虽然非常短暂,但其著作却有很多,可供后人考证的主要有《太平策》、《续六经》以及能够反映王通思想的由其弟子记录其言行的《中说》。在王通众多的思想中,
< 1 2 ... 14 15 1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