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国际孔子学院与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交际
作者: 王琼   来源: 山海经(故事)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孔子学院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交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对美国孔子学院中跨文化交际模式的调查与分析
作者: 周征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   文化冲突   孔子学院   交际模式  
描述: 样的背景下,跨文化的深入研究,包括本文对美国孔子学院中跨文化交际模式的调查和研究,必将为国际孔子学院或其他中国文化传播机构的海外运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并对中美双方的跨文化交流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也会对国际外语
跨文化视角下的儒耶对话和融合
作者: 余泳芳   来源: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2012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跨文化   融合   儒耶对话  
描述: 中西文化之基本动力的儒学和基督教。本文试图在跨文化的视野中,重温儒耶对话的历史背景,深入探讨儒耶对话的伦理层面和上帝观,以及其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这一研究不仅有利于在理论上阐明跨文化跨宗教对话与交流的作用
中日跨文化交际的茶道对比
作者: 暂无 来源: 烹调知识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茶叶   日本茶道   中国文化   跨文化交际   茶文化   精神  
描述: 从中日两国的茶以及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来看,第一,日本茶道的发展之路并不同于中国的茶道,中国的茶叶最早是用以治疗,继而才成为一种文化和精神层面的象征,而中国的茶道在传到日本时,就带有一种"汉化"的印记,是一种精神的表达,然后才走向实用。第二,虽然两者茶文化的精髓在于"和",但是中国的茶文化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在不断发展普及的过程中,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文化,尤其以道家神仙思想为主,而禅学是日本茶道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金田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影响   西方文明   文化误读   中华文化  
描述: 作者简介:周佩君,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摘 要: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因为历史、宗教、政治等种种因素,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基督教与儒释道,这些种种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对对方的文明都有所“误读”。这样的“误读”是不可避免,也是合理存在的。 文化误读会造成许多消极影响,同时也可以产生积极影响。
新儒学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投影及启示
作者: 周鹏宇   来源: 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启示   新儒学   全球化   跨文化交际   方式  
描述: 新儒学是一种文化观。这种文化观认为中国的落后只是在物质方面,中国的精神文化与他种文化相比,不仅有其独特之处,而且是“拯救西洋文化的救星”。在中西文化关系上,新儒学的观点同样主张中西方文化间的相互学习,但重点放在张扬中国文化的外向能量。它提
跨文化语境下儒学研究与传播的三个维度
作者: 赵跃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跨文化   文化对话   儒学   传统文化  
描述: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交流使儒学置于一种跨文化语境中。我们要以更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儒学,从文化传承维度、文化对话维度和文化渗透维度推动儒学研究与传播。文化传承维度主要从文化的纵向发展
爱默生、梭罗超验主义之跨文化视角诠释
作者: 暂无 来源: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跨文化   梭罗   超验主义   爱默生  
描述: 作为美利坚民族思想文化上的独立宣言,19世纪3年代以爱默生、梭罗为旗手的美国超验主义运动对其民族文化身份建构可谓居功至伟。在此通过发掘超验主义中跨文化内涵,探索了其对德国古典哲学中唯心主义先验论
跨文化经典文本的诠释:从利安当与《天儒印》谈起
作者: 暂无 来源: 民族论坛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本诠释   跨文化   利安当   天儒印  
描述: 利安当是17世纪来到中国传教的方济各会修士。他结合基督宗教信仰,注释了《四书》部分章节,写成《天儒印》一书。本文试图从利安当在《天儒印》一书中的诠释方法着手,分析跨文化经典文本诠释的技术特点和形式
20世纪中国美学家跨文化比较法带来的启示
作者: 暂无 来源: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比较   美学大师   跨文化  
描述: 朱光潜、丰子恺和宗白华三大美学大师各有其独特的跨文化比较方法。朱先生用西方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来阐释中国的艺术美学,丰先生用其"儒释互补"思想阐述西方的美学理论,而宗先生则采用艺术门类通观和中西通观的方式探讨中西各自艺术的特质和原型。他们的成功在于其丰厚的国学和西学知识、伟大的研究目的和别样的切入点。
< 1 2 ... 25 26 2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