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谋道从来不计身——从《陆龙图诜挽词》看苏轼的人生理念
作者: 暂无 来源: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处境   苏轼  
描述: 对于大诗人苏轼,人们谈论太多的是他一生如何在颠沛流离的生活里,怎样在佛、道思想的浸润中变得旷达与自适。实际上,当我们把苏轼读书为官的人生轨迹和他对一些前辈先贤的评判结合起来看,就会发现在儒、道、释这
“吾生如寄”与“此生安归”:苏轼晚年的精神困境与自我救赎
作者: 暂无 来源: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苏轼  
描述: 获得自由感的同时,又形成人生如寄的飘泊感。晚年的苏轼因而不得不重新寻求精神归宿,并以对儒学的复归完成了其上下求索的精神历程。
大地苍生 赤子情深——从《东坡志林》看苏轼谪居时期的亲民情怀
作者: 暂无 来源: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坡志林》   谪居生活   苏轼   亲民情怀  
描述: 本文试图从《东坡志林》出发,并以之为主要参考,探察苏轼后半生谪居生涯里凸显出来的越来越清晰的亲民情怀。在此过程中,他立身大地,关怀民瘼,在与民共处、携手相扶的现实生活里,达成了对苦难的超越。究其原因,乃在于其基于儒家用舍进退传统的深刻思考和长期生活实践的亲历实感。
苏轼贬谪岭南时期童心分析及“思与无所思”的临界点考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童心   思而无所思   苏轼   岭南心态  
描述: 该文主要从对饮食的喜爱,对游玩和游戏的爱好,对他人的真诚关心几个方面分析了苏轼岭南时期心态———热爱生活,具有一颗可贵的返璞归真的童心。并由此得出结论,只有具有一颗童心才能达到了苏轼提出的思而无所思的境界,协调入世与避世、出世的矛盾,折中儒与释老的矛盾。
道家思想与苏轼书法创作
作者: 暂无 来源: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方法   道家思想   创作心态   苏轼  
描述: 苏轼作为书法家位列“宋四家”之首,其思想深受儒、道、释三家的影响。本文试图从道家思想出发,阐述其对苏轼的书法创作心态及具体创作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其对创作心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游”和“无意,”而在具体创作上则表现为苏轼独特的执笔方式和“无法”的创作方法。
苏轼岭海词考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岭海   岭南   地域文化   苏轼    
描述: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得苏轼谪岭南期间,共留下27首词作。它是岭南地域文化滋养下,其儒骨忠节、圆融佛老、随缘放旷、真醇性情的全方位写照,开拓了苏词新境。
苏轼诗文中的松意象解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松意象   物品之松   仙品之松   人品之松   苏轼  
描述: 苏轼一生对松情有独钟,在其诗文中包含了一个层次清晰、内涵丰富的松意象体系,它既是苏轼集儒释道为一体的思想表征,又是诗人多姿人生和魅力人格的写照。文章从仙品之松、人品之松、物品之松三个层面对其松意象体系的内涵进行了划归和解析。
水月清明 情有独钟―苏轼作品中的“水”意象探微
作者: 暂无 来源: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水意象     苏轼  
描述: 苏轼作品高频出现“水”意象。包括“水”及其水的各种变态如“雨”“雲”“雪”“波”“江”“河”“湖”“海”“溪”“泉”“流”等在内,“水”意象在苏轼作品中出现竟达29000多次。苏轼对水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同时,他对水也有独特的理解。在他的“水”世界里,透着他的思辨光芒。
心境悠悠 水榭无香——试论苏轼《赤壁赋》的哲学意蕴及人生启示
作者: 暂无 来源: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人生启示   苏轼   《赤壁赋》  
描述: 苏轼是一个善于运用奇妙的联想来阐释人生哲理的艺术大师。他一生坎坷,仍保持豪迈超旷的心态;宦海沉浮,仍对社会怀抱一腔热情。是矛盾的人生和对儒释道思想的融通以及对审美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形成了他充溢着
苏轼赤壁泛舟看中国士人的解脱之途
作者: 暂无 来源: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熊十力   中国士人   “天地境界”   大生命   冯友兰   感性生命   儒道   圆融无碍   苏轼   苏拭  
描述: 先秦以降,中国士人早已领受的作为感性生命个体不可免的烦忧之没有最终发展为士人灵魂内里的紧张与冲突,而是获得了相当的缓解,这实际意味着中国士人定然找到了一条解脱之途,要不然,在政统与道统的双重压抑下,士人们定然会走向疯狂甚至毁灭.尽管我们在先秦道家思想中,已经初步看到了中国士人在浓烈的烦忧中寻求解脱的独特方式——逍遥.但作为先秦诸子之一派,这种解脱方式在当时并不具有普遍意义.道家关于解脱的思想为后世文人所乐道,是在儒家思想的再阐发而与道家思想具有了相同起点(共同感念于充满诗意的宇宙大化)后实现的.当儒道获得了这一共同起点,实际就意味着他们相互融通的可能.事实上,中国古代的士人也大都亦儒亦道、或儒或道.在这或此或彼的选择中,生活终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