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乘物以游心——浅析庄子美学对古代文人画创作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意识形态   自我意识   古代   游心   庄子美学   创作   感性生命   中国文人画  
描述: 中国文人画的产生与发展有其独特的思想背景,儒、释、道等传统文化意识形态均对它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但就总体而言,文人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是文人画产生的前提。正是由于文人自我意识的驱动,使绘画的基本功能开始逐渐从满足社会理性需求转向满足个人感性生命的需求。这一过程反映出儒、释、道三家思想相互整合的基本事实,而其中庄子思想为传统文人思考与发现自我的感性生命提供了最为丰富的精神资源。
文人画的养生境界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书画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需求   文化意识形态   自我意识   思想背景   生境   感性生命   绘画   文人画  
描述: 文人画的产生与发展有其独特的思想背景,儒、释、道等传统文化意识形态都对它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但就总体而言,文人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是文人画产生的前提。正是由于文人自我意识的驱动使绘画的基本功能开始逐渐从满足社会理性需求向着满足个人感性生命需求倾斜。
略谈《灵地的缅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道家   文化建构   小说人物   人性尊严   文学艺术   感性生命   现代精神   史铁生   王国维  
描述: 胡河清先生致力于中国古代人文文化的研究,对易、道、儒、佛诸学皆有造诣.他以这样的角度切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会不会跟现代精神隔着一层?或许有人以为中国古代文化给张扬感性和本能、描述患难人生和尘俗世界的文学艺术留下的余地是较小的.然而,他恰在这小的余地中作出了不小的文章.在他看来,文学、文化、人性,三者是三个同心圆,其圆心和运动方向俱应一致.所以地落笔于一个个文学个案时,总是带着文化建构的眼光,且必归结于对人性尊严和人生真趣的肯定和呼唤.他从史铁生的作品中读出了许多与道学契合的东西,然而他所看重的,则是与道家理想相悖之处,是小说人物出于生命本能的烟火之气,是俗而又俗的欲求.他说史铁生的眼泪“突破了道家纯审美主义人生态度所包含的冷漠性和虚伪性”,从而“使苏东坡的旷达显得浅薄”.他对马原后期孤身深入“高处不胜寒”的道界仙境提出了温和的批评,并预言他照此下去将会导致激情的冻结和艺术的中止.对于阿城和张炜超越道家的阴柔情虚气质,赋予古文化以新的血性新的生命力的努力,则给予了热情的褒扬.汪曾祺、钱钟书、杨绛三位老人都是江南古城的
《吕氏春秋》的人学观评说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然人性论   老庄道家   人学观   人的社会性   养生论   养生思想   《吕氏春秋》   感性生命   价值取向   人学思想  
描述: 《吕氏春秋》的人学观评说丁原明人学作为人对其自身本质、本性。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的认识,这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常新的研究课题。仅就我国先秦哲学来说。不仅儒、道诸家对人的问题予以真切的关怀,并且连成书于战国末年的杂家著作《氏春秋》,也在综合儒...
从苏轼赤壁泛舟看中国士人的解脱之途
作者: 暂无 来源: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熊十力   中国士人   “天地境界”   大生命   冯友兰   感性生命   儒道   圆融无碍   苏轼   苏拭  
描述: 先秦以降,中国士人早已领受的作为感性生命个体不可免的烦忧之没有最终发展为士人灵魂内里的紧张与冲突,而是获得了相当的缓解,这实际意味着中国士人定然找到了一条解脱之途,要不然,在政统与道统的双重压抑下,士人们定然会走向疯狂甚至毁灭.尽管我们在先秦道家思想中,已经初步看到了中国士人在浓烈的烦忧中寻求解脱的独特方式——逍遥.但作为先秦诸子之一派,这种解脱方式在当时并不具有普遍意义.道家关于解脱的思想为后世文人所乐道,是在儒家思想的再阐发而与道家思想具有了相同起点(共同感念于充满诗意的宇宙大化)后实现的.当儒道获得了这一共同起点,实际就意味着他们相互融通的可能.事实上,中国古代的士人也大都亦儒亦道、或儒或道.在这或此或彼的选择中,生活终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