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试论苏轼贬谪时期的思想与创作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州学刊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贬谪时期   思想与创作   集卷   人生态度   黄州   齐物   苏轼   苏拭   随缘自适   诗词创作  
描述: 宋代大诗人苏轼,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度过了他的后半生。屡遭贬谪的生涯,使他饱经了磨难。然而,无论是黄州贫厄,还是岭南瘴雨,都不能使他在精神上摧折颓唐。他以旷达乐观、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笑傲人间是非,战胜逆境所带来的忧患。这种人生态度不仅使他顽强地战胜贬谪生活中的贫病交困,而且使他的诗词创作有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味。这种人生态度的思想来源颇为复杂,儒、道、释的一些主要观念都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泛淡儒、道、释三家融合,却未必能揭示出苏轼人生态度的特异之处;而要真正把握苏轼面对贬谪生活的人生态度之特质,应该认识其中各种思想成分的具体作用。
从苏轼赤壁泛舟看中国士人的解脱之途
作者: 暂无 来源: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熊十力   中国士人   “天地境界”   大生命   冯友兰   感性生命   儒道   圆融无碍   苏轼   苏拭  
描述: 先秦以降,中国士人早已领受的作为感性生命个体不可免的烦忧之没有最终发展为士人灵魂内里的紧张与冲突,而是获得了相当的缓解,这实际意味着中国士人定然找到了一条解脱之途,要不然,在政统与道统的双重压抑下,士人们定然会走向疯狂甚至毁灭.尽管我们在先秦道家思想中,已经初步看到了中国士人在浓烈的烦忧中寻求解脱的独特方式——逍遥.但作为先秦诸子之一派,这种解脱方式在当时并不具有普遍意义.道家关于解脱的思想为后世文人所乐道,是在儒家思想的再阐发而与道家思想具有了相同起点(共同感念于充满诗意的宇宙大化)后实现的.当儒道获得了这一共同起点,实际就意味着他们相互融通的可能.事实上,中国古代的士人也大都亦儒亦道、或儒或道.在这或此或彼的选择中,生活终
浅析苏轼的旷达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儒内道   激烈的竞争   王安石   文学创作   诗文革新运动   北宋中叶   苏轼   政治操守   苏拭   文学理论  
描述: 一代文豪苏轼,以他清俊的才华和旷达的情怀,卓然独立于北宋的文坛和政坛.不仅在文学理论文学创作上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和诗文革新运动的丰硕成果,而且在政治品格政治操守上也为后世树立了大家风范.为历代的文人学士和志士仁人所仰慕.苏轼思想性格的最大特点就是“旷达”.这具体表现为“外儒内道”的处世态度.即在政治上,他主要取儒家经时济世的入世态度:以国计民生为考虑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刚正不阿,独立不依,激流勇进,不以个人得失为怀.而在人生态度上,则主要取佛道超然物外的虚无态度:随遇而安,随缘自适.这种外儒内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儒、佛、道三家思想对他综合影响的结果,也是苏轼在对各家思想融会贯通之后自我舍取的结果.我以为,这种舍取是积极的,成功的.它不仅成为苏轼在北宋中叶激烈的竞争和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也应该是他在文学上取得如此丰硕成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苏轼两次任杭思想之比较
作者: 暂无 来源: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老思想   忧世   苏轼诗   熙宁   次韵   咏史   官场   通判   杭州   苏拭  
描述: 苏轼自熙宁四年(1071)至熙宁七年(1074 )通判杭州,自元祐四年(1089)至元祐六年(1091)出守杭州,其间相隔十五年.这十五年中,苏轼经过了人生的大沉大浮大落大起,思想有所变化,前后两期在杭的创作内容艺术风格也有所不同.苏轼出守杭州的诗文中多次说自己出处似乐天,“我似乐天君记取”,①“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②这是了解苏轼前后在杭州思想变化的重要依据.这绝非是想把两位作家作简单的类比,两位作家思想不同,性格各异.苏轼尊儒并深染佛老思想,乐
道家思想与苏轼的审美心理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淄博师专学报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物我两忘   审美心理   《庄子》   寓意于物   道家思想   艺术创造   精神自由   审美心境   苏轼   苏拭  
描述: 在宋代美学中,苏轼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他在思想上杂糅儒、道、佛诸流,是文学史家们的共识。然而何种思想据主导呢,评论界一直莫衷一是。本文认为,从审美的角度看待苏轼,道家思想的影响明显多于儒家,甚至可以说,道家特别是庄学,是苏轼审美心理理论的核心。 一、寻求人生解脱的旷达情怀 所谓人生观,是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关于人生价值、意义的哲理性反思。对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决定了不同的生活追求。宇宙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一方面作为客观环境和物质条件,与人相依存;另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类社会的对立物、社会组织作为个体人的对立物,又束缚和限制着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自由。在中国哲学史上,儒家注重的是人类的道德规范与自然的运行规律、个体的人与社会组织相统一的一面。以自然形象为君子“比德”,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最高人生理想,要求人以积极参与的精神投入自然和社会,以天地之正气养我浩然之气。这样,就在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前提下高扬了个体人格。而道家则更多地注
东坡人格的文化学阐释——读《苏轼人格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学阐释   人格特征   中国古代文人   人格研究   人文精神   东坡   因物赋形   苏轼   理想人格模式   苏拭  
描述: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典型代表.“一提到他,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林语堂《苏东坡传·序》)苏轼的魅力是永恒的.他的魅力源自他独特的人格风范.杨胜宽《苏轼人格研究》一书,全面系统地对苏轼的魅力进行了文化学的阐释.纵观全书,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成就.一、对苏轼向往的理想人格模式的准确把握“人格”这一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无最权威的解释,原因是它包罗的东西、存在的形态太丰富.作者没有回避这一问题,对现有观点进行比较之后,根据对文化一词的广义理解,将人格界定为“人的文化品质”,从此入手,对苏轼的人格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苏轼的人格理想即其人生理想.他的人生理想又与宋代这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分不开.中国文化演化变迁至此,真正达到了儒、道、释合流归一的境界,苏轼的人格理想正反映出文化精神融合的这种大趋势.作者根据东坡作品中对“水”与“竹”的议论,整理出了苏轼向往的理想人格模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在中国哲人眼中是智慧的象征.关于水所象征的道德智慧,《韩诗外传》有一段精彩的议论:“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下之.似有理者;蹈 
“东坡赤壁”新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7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尊儒   复礼   《前赤壁赋》   反动派   孔孟之道   东坡赤壁   黄州赤壁   反革命   苏拭   新考  
描述: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林彪,在其效法孔老二搞“克己复礼”,妄图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阴谋活动中,特别器重宋代尊儒反法的政治投机商苏轼,一再从苏轼的文章中寻章摘句,写成条幅挂在卧室里,作为他进行反革命阴谋活动的座右铭。 苏轼曾经在湖北黄州度过三年多的谪居生活。黄州的“东坡苏壁”就是为他树碑立传的,是苏轼和其后历代反动派尊儒反法、反革命的历史见证。当前,对“东坡赤壁”进行一番认真的考察,揭露苏轼和历代反动派利用“东坡赤壁”尊儒反法、反革命的行径,对于普及、深入、持久地批林批孔,肃清孔孟之道和林彪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流毒,具有现实的意义。
试论苏轼的思想对苏词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个时期   “三教合一”   陶渊明   “乌台诗案”   《江城子》   思想   苏轼   苏拭   苏词   儒家  
描述: 苏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文、书法、绘画都卓有成就,并具有独特的风格。形成其独特风格的原因很多,本文仅就其思想的发展过程对其词的影响作一些探讨。苏轼的一生可分为三个时期:“乌台诗案”以前为早期,“乌台诗案”至被贬海南为中期,其后为晚期。其思想的基本特点是以儒家为主的“三教合一”,而儒、释、道三者在他一生的三个时期所占比重各不相同,因而呈现出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但是这三者在他身上始终处
道家思想与苏轼的审美心理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物我两忘   审美心理   《庄子》   寓意于物   道家思想   艺术创造   精神自由   审美心境   苏轼   苏拭  
描述: 在宋代美学中,苏轼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他在思想上杂糅儒、道、佛诸流,是文学史家们的共识。然而何种思想据主导呢,评论界一直莫衷一是。本文认为,从审美的角度看待苏轼,道家思想的影响明显多于儒家,甚至可以说,道家特别是庄学,是苏轼审美心理理论的核心。 一、寻求人生解脱的旷达情怀 所谓人生观,是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关于人生价值、意义的哲理性反思。对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决定了不同的生活追求。宇宙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一方面作为客观环境和物质条件,与人相依存;另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类社会的对立物、社会组织作为个体人的对立物,又束缚和限制着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自由。在中国哲学史上,儒家注重的是人类的道德规范与自然的运行规律、个体的人与社会组织相统一的一面。以自然形象为君子“比德”,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最高人生理想,要求人以积极参与的精神投入自然和社会,以天地之正气养我浩然之气。这样,就在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前提下高扬了个体人格。而道家则更多地注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