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论中国人审美想象力的独特民族性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心理   审美想象   审美民族性  
描述: 中国人的审美想象力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它深深植根于中国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之中。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在本源上影响了中国人审美想象力的发展,同时中国古代儒、道、禅的哲学观又为中国人的审美想象力特征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前提,这一切又最终形成了中国人审美想象力的独特心理过程。
析“三言”“二拍”蕴含的民族化审美心理
作者: 暂无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心理   “三言”   民族化   “二拍”  
描述: 文学作品蕴含的审美心理与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紧密相连,中国古代小说的审美演变又与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三言”“二拍”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集的代表,在中国文学史上成绩斐然,作品蕴含着儒、道、释等多种思想影响下独特的大众审美心理。其中符合儒家教化思想的内容主要有惩恶扬善、重义轻利等;另外,尚奇的欣赏情趣、向往纯真爱情及争取婚姻自由等也都是在中国独特的文化浸染下使百姓产生的一种集体审美倾向。
谈月与传统审美心理的适应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安外事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心理   咏月   客体特征  
描述: 中国传统文学中咏月现象极为突出。从审美主客体关系考察,这是作为客体的月与审美主体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相适应的体现。儒、释、道三家共同作用,形成了中国人独特而稳定的审美理念:对中庸、和谐、纯净、虚幻和宁静事物的追求。月作为客观存在的宇宙星球,它蕴含着中庸、和谐、纯净、虚幻和宁静的内涵。月与审美心理的适应,使得人与月交融一体,密不可分。
从元杂剧看中国古代戏曲独特的审悲意识
作者: 暂无 来源: 金山·下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心理   悲剧模式   文化传统   大团圆结局   创作态度  
描述: 中国古代悲剧往往采用大团圆结局,这种写作倾向与西方悲剧理论相悖离。但是,若以文学创作包括悲剧创作亦是民族文化现象的精神承载为出发点,我们认为,中国古代悲剧所具有的独特的审悲意识,与古代文学创作者的态度、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以及千年来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交融沉淀息息相关。它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学价值与美学意义,是在民族审美文化的土壤里生长发育起来的,符合千年来中国人民传统的审美心理,是中国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的体现。
“气韵生动”论在书籍装帧艺术中的地位
作者: 暂无 来源: 怀化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气韵生动   审美心理     非实用性功能      
描述: 气韵生动作为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的凝聚体,受到传统文化(儒、释、道)的深刻影响,符合东方民族的审美心理。以气韵生动作为审美目标。对于人们克服商业运作对书籍装帧带来的弊端,重新认识非实用性审美功能有重要意义。
在民间艺术教育中建构幼儿的审美心理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教育:学前教育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间艺术教育   审美心理   多元民族文化   精神品质   审美观念   美学特质   幼儿   “写意”  
描述: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审美、教育、交流、娱乐等多方面的价值和功能。我国的民间艺术更留存着伴随五干年悠久历史发展的和儒、道、法等多元民族文化的“神”、“气”、“韵”、“写意”、“抒怀”和“风骨”等美学特质,体现着形式美、意境美、动态美和节奏美等美学法则,
略论慧远的禅智说与审美心理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佛学研究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心理   观想念佛   念佛三昧   宗教意义   审美活动   自然山水   思维活动   人与自然合一   印度佛教   佛教实践  
描述: 慧远(334-416年)作为东晋时期南方佛教丛林的领袖人物,不仅精通佛教的各家各派的学说,而且谙熟儒、道、玄,同时对艺术与审美亦颇有见地。就现存慧远的著作来看,他对于审美心理的直接论述并不多,但从他的一些佛学论著中,还是可以发现许多涉及审美心理的思想,尤其是他的禅智说是他审美心理思想的理论基础。深入探讨慧远的禅智说与审美心理思想,对于把握整个东晋佛学与文艺的关系及审美活动的特点,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道家思想与苏轼的审美心理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淄博师专学报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物我两忘   审美心理   《庄子》   寓意于物   道家思想   艺术创造   精神自由   审美心境   苏轼   苏拭  
描述: 在宋代美学中,苏轼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他在思想上杂糅儒、道、佛诸流,是文学史家们的共识。然而何种思想据主导呢,评论界一直莫衷一是。本文认为,从审美的角度看待苏轼,道家思想的影响明显多于儒家,甚至可以说,道家特别是庄学,是苏轼审美心理理论的核心。 一、寻求人生解脱的旷达情怀 所谓人生观,是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关于人生价值、意义的哲理性反思。对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决定了不同的生活追求。宇宙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一方面作为客观环境和物质条件,与人相依存;另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类社会的对立物、社会组织作为个体人的对立物,又束缚和限制着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自由。在中国哲学史上,儒家注重的是人类的道德规范与自然的运行规律、个体的人与社会组织相统一的一面。以自然形象为君子“比德”,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最高人生理想,要求人以积极参与的精神投入自然和社会,以天地之正气养我浩然之气。这样,就在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前提下高扬了个体人格。而道家则更多地注
正确认识电视文艺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作者: 暂无 来源: 记者摇篮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审美心理   文化底蕴   民族文化   思想体系   综艺节目   正确认识   电视文艺   文艺晚会   文化思想  
描述: 电视文艺晚会、综艺节目的滑坡使我想到电视文艺与民族文化的关系问题。电视文艺不能脱离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虽然由儒、道、墨、法等许多家、许多流派的不同思想体系和风格所构成,但儒学是这一文化的主体,所以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中,儒家的"中和
中国古代艺术心理主要特征浅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心理   艺术活动   移情理论   中国古代   艺术心理   艺术理论   艺术形象   主要特征   审美意象   创作主体  
描述: 中国古代艺术心理主要特征浅析苏琪翻开史册可以发现,中国的人文学科历来注重人的内心体验和心灵表现。自先秦以来,儒、道、法、墨各家的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的观点中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即他们都以人的心理欲求和心理活动过程作为立论的基础,表现为哲学-心理学,伦理...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