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写作理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代写作理论   魏晋南北朝  
描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写作理论体系正式构筑的时期,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这个体系的正式确立。本时期的写作研究形成了儒、道、佛互补的理论特点,注意对写作本体的纵深研究,而且从写作研究的本身出发,创立了许多新的理论术语,形成了与先秦两汉不同的写作理论特色。
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的维孝功能
作者: 暂无 来源: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法律维孝功能  
描述: 援儒入律,尤其是法律对孝道的强化和维护,并将之贯彻于法律条文和司法实践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的一个主要特点,使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具有明显的维孝功能,使之成为一项有力的统治工具,迫使人们去遵从并力行孝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
作者: 暂无 来源: 晋阳学刊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家庭教育   魏晋南北朝  
描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 ,士族普遍重视对子女的早期教育。家庭教育关系到家族的存亡与个人的安危 ,其根本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教育内容上儒玄双修 ,又重视艺能教育。教学方法上重视环境教学与因材施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的会通及其影响——以山东地域与山东籍学者为中心考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东   魏晋南北朝   区域宗教   三教会通  
描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的会通及其影响具有代表性,以山东地域与山东籍学者为中心考察,可以发现山东地域"儒释道"三教的发展过程和文化格局与全国大体一致。从汉末到西晋,山东地域在思想文化方面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儒学;道教已经起步,正在发展壮大之中;佛教则因传入较晚,尚未成气候,在山东影响不大。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山东地域的文化格局发生了改变,儒学式微,失去一家独尊的地位;佛教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势头正盛;道教也有所发展,但总体上比佛教略逊一筹。因此,这一时期的山东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之势,而山东籍学者"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对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三教会通"的历史现象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以山东地域为代表形象地展示于区域宗教之中。
六朝时期的涉儒涉道僧人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东青年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学   涉儒涉道僧人   魏晋南北朝  
描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涉儒、涉道僧人,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会的载体,本文试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僧传、各类佛典以及相关史书等文本中,整理出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影响的僧人,记述并讨论他们的家庭出身、所受教育背景、生平事迹等,探讨涉儒涉道僧人的历史作用与中国化佛教的路径。
魏晋南北朝孔府承爵问题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鲁学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爵位承袭   孔子后裔  
描述: 自汉高祖首封孔腾为奉祀君,孔子后裔承袭爵位以奉宣尼祀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孔府地位的特殊性,其爵位的承袭相当严格,在正史和孔氏族谱中的记载十分详实,传承脉络也基本清晰,但魏晋时期的正史史料中却出现了一个与族谱记载不同的传承体系,使得原本明朗的爵位承袭体系蒙上了一层迷离的面纱。有必要结合相关史料,对其中缘由进行推测论证,以期这一历史迷案清晰化。
略论《世说新语·文学篇》中的文学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学教育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立   魏晋南北朝   文学观   《世说新语·文学篇》  
描述: 《世说新语-文学篇》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典籍中的重点篇章,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学观。它记载了文学逐渐脱离儒、玄、史三学,走向独立的进程,反映出了魏晋时期文学政治教化功能的新发展,展现了魏晋士人们张扬自由的创作个性。
略论《世说新语·文学篇》中的文学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刊)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立   魏晋南北朝   《世说新语·文学篇》文学观  
描述: 《世说新语·文学篇》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典籍中的重点篇章,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学观.它记载了文学逐渐脱离儒、玄、史三学,走向独立的进程,反映出了魏晋时期文学政治教化功能的新发展,展现了魏晋士人们张扬自由的创作个性.
魏晋南北朝《尚书》音切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考辨   魏晋南北朝   音切   《尚书》  
描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的注音方式有所新变,发轫于汉魏之际的反切法开始普遍应用。此外,由于汉字音义相关,故后儒解经,多依据前辈经师的释义或增反语,或改直音作反语,故而造成东汉末期之前的经师解经亦作反语之假象,马融就是明证。今据相关文献辑佚与考辨可知,郑玄、王肃反语留存甚少,这符合反切发生初期的特点。而马融《书注》里面残存的反语非其原作,应为后儒依其对字词释义所增改而致,并非一时一人之力,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法律儒家化”与魏晋以来的“制定法运动”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法律儒家化   魏晋南北朝   制定法运动  
描述: 自汉魏之际到盛唐这四百余年的法制史上,出现了一个连绵不绝和逐浪高涨地强调制定法(法典)作用和地位,而后又迅速消退衰落的历史运动。本文以此为背景,围绕着"为什么制定法运动开启于魏晋时期"的问题,集中讨论了"法律儒家化"进程对于当时《律》、《令》形态进化、法典在司法过程中作用和地位强化的影响。重新审视了"法律儒家化"命题的内涵和背景;分析了魏晋时期把儒经所示礼法关系准则及相关理念贯穿于《律》、《令》,由此推动其体例较之秦汉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史实;讨论了法律儒家化进程所据古文经学的形态,及其甚有利于制定法理念和实践不断展开的性质;明确了当时修撰礼典与制订《律》、《令》相互关联,遂使制定法运动与法律儒家化进程得以相伴扩展的趋势。
< 1 2 ... 5 6 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