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儒佛对“生生”的不同理解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生生   儒家    
描述: “生生”是儒家重要的思想,是儒家对世界与自身的认知,但佛教本身也不缺乏“生生”的思想。从“生生”思想的起源来看,儒家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带有明显的乐观倾向,“生生”也被赋予了喜悦、欣然的内涵;而佛教虽然把整个世界和人生都看做“生生”,但却对之加以负面的价值判断,希望从中超脱。以此,儒家和佛家就走出了现实与超越的两条路向。儒家因为乐观,所以入世,所以实行,所以不吝对现实世界铺陈赞美之词,成就刚健气象。而佛家因为忧虑,所以出世,所以离欲,所以要成就超越世界的理想。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儒家以“生生”来排佛,批评佛教虚妄空寂,未有创生含义。但与此同时,儒家也吸收了一部分佛教“生生”的特色,在本体上开始讲“生生”的超越一面,同时以现实的一面批判佛教。
唐代武则天科举改制的政治动因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武周革命   科举改制   武则天   政治动因  
描述: 唐代武则天的科举改制具有深刻的政治动因。武则天重视科举,是因为科举的斗争性品格有助于她解决通往最高权力道路上的两个最大难题:女性角色和庶族出身。在颠覆李唐、打击旧门阀的过程中,崇文抑儒、破立结合是她科举改制的基本策略。初始阶段,主要是打压儒学,突围儒学排斥女人参政的正统思想,弱化旧门阀的文化根基。革命既成阶段,一边分化儒学,支持和拉拢新儒学势力,以壮大新贵族群体;一边大力宣扬儒学的忠孝观念,在科考中灌输奴化思想,巩固既得成果。武氏以文经国,科举文学化的精神属性与文儒合一的士人结构类型,以及诗赋取士的基本格局,正是武周革命科举改制下的产物。
中国古代“童心说”文艺理论的传承与发扬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贽   绝假纯真   童心说  
描述: “童心说”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命题。它不仅是李贽对程朱理学反思的结果,也是晚明重情、尚真文学思潮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哲学层面上,李贽对“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的伪道学进行剥肤见髓的批判,并倡导以“绝假纯真”之童心革除“阳为道学,阴为富贵”的虚伪行径;在文学层面上,针对千人一面、万喙同声的字摹句拟之风,李贽反对贵古卑今的复古趋向,强调“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苟童心之自出则为天下之至文。对李贽的“童心说”沿波讨源,不难发现其思想根源中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印迹,其尚真黜假、重情发愤的文学理念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也是一以贯之、不绝如缕的存在。
明代法海寺壁画的世俗化元素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宫廷绘画   法海寺壁画   世俗化  
描述: 法海寺壁画堪称明代壁画的精品,彰显了明代壁画艺术的最高水平。其艺术价值的体现除了精湛高超的绘制技巧,画面元素的世俗化也是重要特征之一。法海寺壁画的世俗化除与明初援儒入佛等思想背景密切相关外,与明初宫廷绘画“助名教翼群伦”的社会教化功能及风格的转变也有着紧密的联系。法海寺壁画在画面构图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三纲五常”的等级制度;在画面人物形象塑造中,以宫廷及民间人物形象演绎宗教人物形象;在画面背景造景上,于传统宗教题材中更多地融入了生趣盎然的世俗生活情景;在画面整体取色法度上,迎合了中国传统民间绘画配色法则的装饰性,在设色技法上运用了“随类赋彩”与“五彩彰施”的写实性,设色的实用性与装饰性相融合,体现了法海寺壁画奢华世俗的艺术风格。法海寺壁画以“人文主义”思想演绎神圣的宗教哲学,促使了宗教壁画在表现形式、审美趣味上的平民化、世俗化转变,赋予了传统壁画新的生命力,同时也迎合了宫廷绘画的教化作用和审美趣味。
晋人“心性”修为下的文艺审美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晋人   心性修为   艺术审美  
描述: 融"儒释道"三家"心性"本质为一体的晋人"心性"内涵,深刻地影响了魏晋文化思潮、艺术与文艺审美。晋人摆脱了两汉以来儒家体系下的艺术功能性,直接体悟着人与自然之生命本性。清新简约的艺术追求,"得意忘象"、"以形写神"、"艺归于道"、"六法"等理论的确立,着墨于"虚处"来表达生命之"太虚之体"等晋人特有文艺审美,均是晋人"心性修为"的外显,并悉数传承到唐宋文化之中。
中国传统社会精神家园的建构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家园   建构     中国传统社会      
描述: 中国传统社会颇为重视精神家园的建构,作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道、佛三家在这方面均有丰硕的理论建树。儒家致力于入世的现实精神家园建构,强调在现实世界中要坚持讲求仁义的崇德精神、中庸之道的处事方法、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志于圣贤的理想人格,使人生保持积极有为的进取状态;道家则致力于隐世的自然精神家园建构,强调站在"道"的高度看待人生境遇,追求返璞归真、淡泊名利,以退为进、无为而无不为,物无贵贱、博大宽容的精神境界;佛家致力于出世的解脱精神家园建构,引导众生解脱生、老、病、死之生理诸苦以及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等精神苦恼,渡引众生到幸福的彼岸。儒道佛三家对于"精神家园"的建构显示出"求真"的理念设计,即超越现实生活的迷离、追求人性本真、常驻真实之谓;同时也展现出"趋善"的道德愿景,即对美好德性的向往;更流露出"求美"的美好情趣,即注重审美意境的建构。如果我们以理性的眼光来审视这些精神资源,无疑对于摆脱当今人类社会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精神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支遁在魏晋玄学与般若学交融中的学术史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即色义   般若学   玄学   支遁   逍遥义  
描述: 在魏晋玄学与般若学相互交涉和激扬的思想背景中,在与名士公卿交游清谈的学术环境下,具有名僧与名士双重特征的支遁在般若学上立即色义,在庄学上创逍遥义,在魏晋学术发展史进程中表现出过渡性的特征并成为关键性的一环。支遁即色义的理论水平介于僧肇不真空论和道安本无义之间,在玄学的影响下部分的掌握了般若学的原理;其逍遥义则是在般若学的影响下对庄学的理解,既不同于原来意义上庄子逍遥游,又不同于向、郭援道入儒所创建的具有儒学底色的庄子注中的逍遥义。支遁二重性的精神人格和知识结构使其成为在学术界引领时代潮流的旗帜。
吕凤子美育观的佛学内涵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育观   吕凤子   佛学内涵  
描述: 吕凤子的美育思想是中国近现代美育思想史上最有现代意味和创造精神的理论体系之一。这个体系的形成来源于吕凤子对中国儒、道、释三家主体文化的精深研究,同时也接受了西方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影响。吕凤子的美育观倡导的是为人生而艺术、尊异成异、就异成异、还人为人的非物教育,其中蕴含着丰厚的佛学思想。
中国画发展格局的嬗变轨迹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言机制   发展格局   中国画  
描述: 中国画以儒、道、禅为思想内核,其独具民族特色的审美心理结构和美学思想驱使着中国画的内在语言形式走向技巧成熟完美,意境上炉火纯青的神奇境界,铸就了传统的中国画完整封闭的格局,但同时也陷入了无法自我更新的历史窘境.西方写实主义绘画促进了中国画形式语言的突破,传统的封闭格局逐渐被打破,而在西方现代观念的冲击下,中国画迅速裂变和分化,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当代多元文化景观中的儒家“中和”观念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全球化   多元化   中和  
描述: “中和”一词在先秦儒家经典文本中的含义,远远比后儒的解释要丰富得多。中和,即合于“中”之“和”;“中”指自然,“和”是“自然”的实现;欲使“中”发而为“和”,须中“节”,因而“节”成为由“中”之“和”的中心环节。在世界文化日益走向“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种有所“节”的“中和”观念无疑对当代多元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