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探索“知德合一”的中国现代文化——张君劢的儒学复兴思想析论
作者: 欧阳询   文碧方   来源: 学习与实践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学复兴   张君劢   知德合一   中国现代文化  
描述: 张君劢是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并非"中体西用"式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张君劢极力发掘儒学蕴含的民主与科学因子,并以现代西方哲学精神创新性诠释儒学的理性之自主、万物之有、致知穷理及形上形下相通等基本范畴,力图融会中西文化于一体。探索"知德合一"的中国现代文化,是张君劢复兴儒学的目标,旨在使儒学复兴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种文化内驱力。张君劢的这些思想对于现今更好地利用和弘扬儒家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晚明江南地区文化消费与儒匠的身份认同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习与实践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匠     文化消费   身份认同   晚明江南  
描述: 晚明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社会流动频繁,使得传统社会的"四民观"出现了新的转变。"物"的崛起,沟通了士人与工匠的密切往来,文化消费逐渐占据社会经济的主流,儒家士人因着治生的需要参与到手工造物活动,传统的士、匠分途发生了裂变。儒匠交混、弃儒业匠、好儒修文渐渐成为一时习气,甚至不少工匠凭借技艺入仕,世袭职位,由此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儒匠阶层,在晚明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儒者业匠之后,并未改其儒家本色;工匠好儒修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儒仍是构成社会身份认同和为人处世的基本标准。
孔子儒学的缘起及其对中华学术的贡献:兼与杨洪林教授商榷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习与实践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五经     孔子儒学   民间  
描述: 由于多重历史原因,儒家文化体系十分复杂。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其原创性思想当之无愧是今天需要着力研究与开发的儒家文化。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杨洪林教授"孔子儒学源自民间"的观点进行了讨论:一是杨教授在文章中将"民间"概念延伸到原始社会是难以成立的。二是把孔子儒学归结为"源自民间草根文化",不符合孔子儒学产生的思想文化源泉,也不符合春秋时代的社会现实。三是笔者考察孔子儒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认为它是从西周到"春秋"六七百年间社会历史理性的积累、现实利益的需求与孔子杰出贡献三方面有机结合的产物,是社会转型时代合力作用的结果。
先秦儒家的分化与荀子对诸子文化的整合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习与实践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利本社会   隆礼   宗本社会   文化整合   性恶论  
描述: 孔子是开拓中国人文精神世界的至圣先师。孔子仙逝后,"儒分为八"。先秦儒家分化的实质,总的作用是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促进了中国古代"人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荀子在弃"宗本社会"之旧、图"利本社会"之新的价值观指引下,大无畏地对诸子之学进行批判、吸收,形成了"广识精虑、兼收并蓄"的荀学特色。荀子以"性为恶、礼为伪"的学术之刀解剖社会,开创儒法合壁的政治秩序新说。通过对战国文化的整合,荀子在学术上回应了时代急切要求创新的意识形态构建问题。
墨学的和谐思想探源:兼及儒墨和谐价值观的分殊与融通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习与实践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和谐思想   墨学   法先王   四行   兼相爱交相利   儒家  
描述: 先秦时期,学派林立,诸子百家,竞相争鸣,导引出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儒、墨、道、法作为诸子百家中的显学,曾一度相激相荡,互辩互难,跌宕起伏。《墨子》为墨家学说精华所萃,儒、墨在和谐价值观诸层面上既有分殊亦有融通。墨学之和谐思想烙上了“法先王”的深刻印记,“兼相爱,交相利”是其和谐思想的核心价值,“四行”则是墨家和谐思想所推崇的修养准则。然秦汉以后,儒学独尊,道、法两家彰而不显,墨学则沉沦消失,几成绝学。迨至清乾嘉而后,墨家著作始有学者整理,民国时期墨学再度为世所垂注。方今世人正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观,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无疑可为之提供有利的精神资源。我们从墨家学说的“兼爱”、“交利”、“利人”、“利天”、“尚贤使能”、“强本节用”、“兴利除害”、“非攻”等观念里,当可获得有益的启示。
中华龙文化的伦理构境及其时代向度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习与实践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金字塔   龙文化   伦理秩序   儒文化  
描述: 中华龙文化与儒家文化有着很强的关联性。龙文化以其帝王特质身居金字塔顶,儒文化则以其社会伦理秩序构成厚重稳定的金字塔身,这种"龙-儒文化"的伦理构境对维护我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性和稳定性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龙-儒文化"受到很大冲击。当今的龙文化需要更新设计和重新定位。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应该确立,中华龙是"民众的龙""、吉祥的龙"、"文化的龙"以及"和平的龙"。中华龙文化正处在一个传承与演变的关键时期,面对西方社会对中华龙文化的诸多误读,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弘扬中华龙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意义。
物欲主义的超越:传统快乐观的解读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习与实践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当代价值   超越   物欲主义   传统快乐观  
描述: 快乐感的缺失已构成现代人颇为普遍的感受。以传统的快乐观来观照,这一窘境的缘由在于世人把快乐与物欲的满足做了简单的勾连。以儒、释(佛)、道为代表的传统快乐观则主张快乐源于心:儒家推崇"仁者不忧"的道德心,佛家主张看破、放下、自在的空观心,道家崇尚"道法自然"的自然心。传统快乐观的当代价值在于能够指引现代人走出物欲主义的迷局,在超越道德虚无主义、财富主义、享乐主义的过程中体验到真正的快乐。
宋明理学与佛学关系蠡测:“格物贯通”与“渐修顿悟”之比较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习与实践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学   渐修顿悟   宋明理学   格物贯通   儒佛关系  
描述: 儒佛关系是宋明理学研究中重要问题。比较"格物贯通"与"渐修顿悟"的异同是重新研究宋明理学与佛学关系的具体切入点。"渐修顿悟"是中国佛教在探讨"渐次修行"和"直下了悟"的关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渐修"为权、为方便,以"顿悟"为实、为了义的修行观;"格物贯通"是程朱在融合《大学》"格物"和西晋杜预"涣然冰释,怡然理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认识天理的方法,而与佛学之间没有明显的理论继承关系。"格物贯通"则通过"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格物工夫,在求得"物理"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对天理的整体性把握。通过辨析宋明理学与佛学相似概念的异同,有助于重新解读二者之间的关系。
略论宋元学术的精神及特质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习与实践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学新兴   宋元学术   禅风繁盛   道教内丹化  
描述: 中国学术发展到宋元时期,开创了新学风、新学术、新品格、新精神,成为超越汉唐的新时代。这一时期的学术多元,大师辈出,学派林立,是思想自由、切磋争辩、成果丰硕的时代;另一方面,儒、佛、道三教作为当时的主流思潮,立足本教,从内在融合其他二教的特征甚于既往任何时代,以心性为旨趣的“三教融合”成为儒、佛、道三家的共同追求和必由之路。
试析中国古代哲学家所奉行的“道”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习与实践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代哲学家   道家   墨家   尚道意识   “道”   法家   儒家  
描述: 中国古代哲学家都有强烈的尚“道”意识,强调尊道、闻道、学道、修道、得道、传道、循道。但具体到不同学派、不同思想家对“道”的理解,则又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从实质上看,“道”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典型的模糊哲学范畴,正因它模糊,所以各家各派都可以对之作出自己的阐释。以儒、墨、道、法四大学派而论,其所持的“道”,都有其特定内涵,值得我们作认真的比较研究。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