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孙子兵法》儒学化与中国传统兵学文化的建构
作者: 魏鸿   来源: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泛和平主义   传统兵学文化   《孙子兵法》儒学化  
描述: 《孙子兵法》作为先秦兵学的代表作,在战国时期蔚为显学。秦汉以后,随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及不断发展,对《孙子兵法》的解读出现了逐渐儒学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研究主体的文人化和研究内容的"以儒解兵"。《孙子兵法》儒学化是中国传统兵学与儒学冲突与融合的体现,对中国传统兵学文化的建构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是使儒学成为中国传统兵学的主导者,二是加剧了中国传统兵学文化的泛和平主义倾向,三是强化了中国传统国防战略的防御性特征。
摇曳于儒、法冲突下的恶之花:《史记·李斯列传》探微
作者: 暂无 来源: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司马迁     冲突   悲剧   李斯  
描述: 司马迁以对人类复杂天性的深刻洞察为基础,清楚地看到儒、法两家价值体系的对立,认为应当高扬儒家仁爱的旗帜,抑制并抗击法家对自私功利的鼓吹.同时,他也突破了儒家义利观的局限,没有一味否定人对名利富贵的追求.他将自己的这些思考凝聚在<李斯列传>之中,使李斯成为一个一度挣扎在儒、法之间、充满了丰富文化内涵的悲剧人物.
战国文学史研究的扛鼎之作:读方铭先生《战国文学史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史论   “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   战国时代   思想政治   文学研究   文学史研究  
描述: 众所周知,战国七雄争霸,诸子百家纷争,儒、墨、道、法等各家对当时社会之政治及军事等问题,唇枪舌战,针锋相对,莫衷一是,故出现了历史上所谓的战国时代之“百家争鸣”格局。然何为战国文学?何为战国文学史研究之对象?自古而今,前贤俊才或就战国时代思想政治之状况作阐述,或对诸子之论作辨析精解,于战国文学之概念、战国文学研究之对象均未做出明确定义。
回忆与阐释 前世与今生:贾平凹长篇小说《古炉》的信仰叙事
作者: 暂无 来源: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回忆   《古炉》   信仰叙事   贾平凹   小说美学  
描述: 贾平凹长篇小说《古炉》中呈现出回忆与阐释、混沌与启蒙这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照态度,构成无法调和的内在张力,却意外地为作者的小说美学增添了强度与合法性,成为超越《秦腔》的集大成之作。在史铁生、北村等人的当代中国“信仰叙事”的脉络中,贾平凹从《烟》《佛关》走到《古炉》,以其儒佛思想别开一番天地,在以完整的小说美学立身的当代乡土作家中,以不在板眼上的叙事节奏,形成伦理、美学与哲学的互渗,描绘了独特的乡村风景。在《古炉》中,对“文革”现场的独特形构消解了定型化的苦难叙述,对人物群体的工笔细描,则为“传统中国”的乌托邦想象和乡村治理的现实主题提供了更具魅力的表达方式。
游走于“崇儒”与“爱奇”之间——《史记》战争叙述探索
作者: 暂无 来源: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崇儒   《史记》   爱奇   战争  
描述: 崇奉着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道义至上的战争观,司马迁不仅依据儒家经典记述了商汤、周武王等“圣人”的战争事迹,还第一次将黄帝描绘成华夏历史上合乎儒家理念的战争英雄。然而面对东周以来残酷无情的战争实际,司马迁所遵循的儒家思想往往无力应对,这促使他从“崇儒”的一极,奔向“爱奇”的另一极,刻画了以伍子胥、项羽、李广等为代表的战争英雄形象。尽管这些人的思想行为多与儒家大义存有距离,但司马迁却对他们情有独钟,大墨渲染他们在生死关头的英雄本色,揭示了他们深邃复杂的人性内涵,并在其中融入了他对人类历史、社会政治、现实人生等多方面的思考,融入了他的以崇高为底色的悲剧审美观。“爱奇”与“崇儒”作为《史记》战争叙述的两大基石,其基本的关系模式表现为:“爱奇”是对“崇儒”的冲决与超越,“崇儒”则对“爱奇”起到了规范和制约的效用。
司马迁与墨学的精神关联
作者: 暂无 来源: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司马迁   墨学   精神关联  
描述: “尊儒而重道,墨盖非其所喜”,这一说法是不符合司马迁思想实际的。《史记》十分重视对墨学精义的吸收,这表现在司马迁记述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如夏禹、晏婴等,均被涂抹上了一层浓郁的墨学色彩;墨学的若干合理内核,包括鲜明的平民意识、突出的功利精神等,亦为司马迁所多方汲取。至于司马迁的游侠观,倒是与墨学并无关涉。
杏坛谈文两篇
作者: 暂无 来源: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白   封建传统文化   许广平   气质性格   鲁迅   人生态度   个性解放   国学研究   文人心态   中国文人  
描述: 文化冲撞下的鲁迅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 ,站在“世界人”的高度上 ,大胆地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及各种进步的思想 ,并同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相结合 ,加以发展创新 ,为建立“科学的、民主的、大众的”新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但是 ,鲁迅生长于中华大地 ,传统文化耳濡目染的结果 ,势必在他的文化心理深层与西方文化发生碰撞 ,从而构成深刻的心理冲突。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伟大作家 ,他所面临的矛盾和困惑要比同代人更深、更广 ,所以他在参与创立新文化的过程中 ,心理上始终充满了理智和情感的激烈冲突。“中国大约太老了 ,社会上事无大小 ,都恶劣不堪 ,像一只黑色的染缸 ,无论加进什么东西去 ,都变成漆黑。”(《两地书·四》)这是鲁迅对停留在传统文化状态中旧中国的感叹。他发出了对封建传统文化的英勇无畏的控诉 ,指出漫长的封建时代历史“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然而 ,“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可以说 ,他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憎恶以及对传统罪恶的揭露之深 ,超越了同时代人。鲁迅生活在一个有着浓厚儒文化背景的家庭 ,并且受过严格的家学家训教育 ,但家道的败落 ,使他感到了世...
李潘之辨
作者: 暂无 来源: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画论   潘天寿   李苦禅   画风  
描述: 李苦禅先生和潘天寿先生乃中国近代以还画坛敬仰的大师。今文论及李、潘画风画作 ,不欲分其轩轾 ,但述其差异。在个人心灵上 ,两大师之根本区别在于 ,潘天寿先生理性而清醒 ,苦禅先生则感发而醉态 ,可谓“如婴儿之未孩” ,“不失赤子之心”者也。以画而论 ,潘翁重迹 ,苦老重心 ,儒庄之判 ,于此益显。苦老之画 ,笔墨与物象、物象与心灵融而为一 ,此正所谓眼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 ,于是绝无刻划痕迹。潘翁用笔劲挺坚硬 ,幽深崎拔 ,自有刚烈面貌 ,正如其自述“书家每以险绝为奇 ,画家亦以险绝为奇”。我每将苦禅之艺比为泰岳 ,而潘翁之艺比为华岳 ,此中性相近、习相远 ,固非一言可尽。
墨气盈贯虎精神:读杜军的画虎作品
作者: 暂无 来源: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杜军   画虎作品   画家   绘画艺术   艺术成就   艺术创作  
描述: 虎代有名家。而给我的感觉是 ,大凡画虎者 ,非胸有丘壑者不能成之。比如 ,宋代的包贵画虎 ,以其写神威猛而声名远播 ;其子包鼎 ,得父之真传 ,所画猛虎雄踞于岩石之上向天狂啸 ,神态逼真 ,横迈超绝 ;赵邈龊有伏崖、战沙、啸风、舐掌等虎幅传诸于世 ,堪称高手 ;明代的赵廉 ,工虎如侧 ,不遗纤毫 ,情态俨然如真 ,有“赵虎”之称 ;现代的张善子 ,以一幅“却忆当年隆准公 ,竖儒漫骂笑雕虫 ;飞腾谁识真人意 ,丰沛归来咏大风”的《双虎图》为人们所赏识 ;当代著名画家冯大中 ,天纵才思 ,参透人生奥秘 ,把生命的真趣蕴在胸襟 ,神与古会 ,以人格化的工笔虎付诸笔端 ,画出的虎天姿奇逸 ,形神超凡 ,若怒若醉 ,长啸奔舞 ,让人惊叹。现在 ,杜军把他的一群“山君”唤到了我的面前 ,观之 ,深为其细腻而又不失狂放的气派折服。杜军所绘之虎 ,只只塑以妙姿 ,形神俱佳 ,动静结合。时现威猛狞厉撼天摇地 ,时现妩媚柔和憨态可掬。其笔锋所传达的意绪 ,足见他在创化中对于笔墨语言内涵的重视。而这种重视又在于对一种观念的诠释 ,发展成为一种创新意境、生鲜情态的工笔气韵。所以 ,当我看到这么多的黄毛大虫围着我时 ,仿佛置身山野草泽...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