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教化与建构:汉代女性行为标准儒学化探因
作者: 马媛媛   来源: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代女性   旌表体系   儒学化   民间教化系统   汉律  
描述: 儒学需要经过社会教化才能完成对汉代女性行为的建构,汉代的大一统及“独尊儒术”的政治思想为建立社会教化体系提供了时代契机与理论准备。汉代法律为女性确立了基本的行为规范,“经义决狱”则开始了在法律层面以儒家伦理建构女性的历程。从中央到地方所建立的女性伦理旌表体系向社会传达出政府的伦理纲常取向,为儒学对女性的建构提供了有力的行政支持。民间教化系统由地方官员、民间儒士及“三老”组成,这一系统起到了法律、行政手段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法律、女性伦理旌表体系及民间教化系统共同组成了汉代社会女性的教化体系,这一体系促成了汉
援道入儒归心性:《乐记》音乐本源问题的历史渊源
作者: 暂无 来源: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音乐美学   音乐本源   道家音乐美学   《乐记》  
描述: 《乐记》的音乐本源理论由于涉及“心”“物”“气”“感”等诸多范畴,容易导致人们理解上的歧义。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萌芽时期强调人文因素的“先王作乐”说和强调自然因素的“五行”“六气”说都对《乐记》产生过重要影响。其中,“先王作乐”说被先秦儒家所继承和深化,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乐论》在《乐记》中得到巧妙融合,构成了其音乐本源理论的主体框架;而“五行”“六气”说则被先秦道家所继承,演化出“道”“气”(阴阳)等范畴,《乐记》用“道”之朴素调和了“性善”与“性恶”的矛盾,又用“气”的阴阳交感作为“感于物而动”的理论基础,表现出援道入儒的特色。因此,就其主体来说,《乐记》主要是从“心”“性”的角度解释音乐本源问题的。后世之所以会出现一些理解上的歧义,是由于《乐记》尝试糅合儒道两家学说但又未展开详细论证所导致的。
三大观念与魏晋南北朝美学的重写
作者: 暂无 来源: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南朝艺术美学   文的自觉   儒释道互动   北朝政治美学   人的自觉  
描述: 三大观念可以把魏晋南北朝美学用一种新方式贯穿起来:一是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人在南朝是具有个人情趣的士人,在北朝是从边缘胡风走向华夏中心的士人;文在南朝是以骈文与五言诗为主的艺术美学的求美之文,在北朝是从胡风走向华夏的政治美学之文。二是南朝与北朝不同的美学路向与美学特色。特别是北朝,与南朝的艺术美学走向不同,是从胡风走向华夏中以朝廷仪式、都城结构、服冠装饰以及丝路众美推动下的政治美学和生活美学。三是儒释道互动中的美学。儒家以《周礼》为核心展开为五礼的政治美学,释道以神灵体系建构为核心的宗教美学。在儒释道互动中,有宗教与政治结合而产生的置宗教美学于政治美学之中,有儒释道对各种本土巫风的提升,置宗教美学于社会美学之中,有三者影响而产生的妖、怪、鬼、灵的定型。
皇侃《论语义疏》与南朝文学思想构建
作者: 暂无 来源: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教与乐教   皇侃:《论语义疏》  
描述: 南朝梁代皇侃的《论语义疏》代表着南朝经学的重要成果。南朝是一个思想文化兼收并蓄的年代,儒玄交汇的思想观念在《论语义疏》中表现得很明显。皇侃据此对孔子及其《论语》中的文学思想蕴含进行重新阐释,并对传统的诗教和乐教思想进行开掘。从经学与文学互动的角度去研究《论语义疏》是很有必要的。
“名教”与“自然”之辩及向秀对二者关系的调和
作者: 暂无 来源: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向秀   名教   自然   玄学  
描述: 东汉末期社会秩序的混乱,使魏晋士人对“名教”失去信心,转向崇尚道家的“自然”之学,并逐渐发展为杂糅儒、道思想的玄学。在当时的社会思潮中,“名教”代表的是入仕和关注社会与民生的思想流派,“自然”代表的是遁世与逃避现实的思想流派。不同社会群体对二者关系的看法,不仅体现了他们对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定位问题,也体现了他们个人觉醒程度与社会责任的内心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魏晋时期的玄学家们对“名教”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何晏、王弼两人的哲学思想虽然存在一定的分歧,但在对待“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却都主张“以道释儒”“崇道贵无”,同为玄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儒道相因”的代表人物;嵇康、阮籍等人把“名教”看作是束缚“自然”的桎梏,他们假老庄思想批判儒家的礼法制度,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成为玄学发展第二阶段“儒道相反”的代表人物;“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在经历了相因、相反的发展变化之后,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向秀对“名教”与“自然”的关系进行调和而形成了“崇有”哲学,使儒、道关系逐渐发展到相通阶段,这种认识经郭象的发挥并运用于社会与政治领域,普遍为士大夫所接受,对于解决士大夫的内心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
唐代进士科诗赋试停复的文化内涵
作者: 暂无 来源: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赋   进士科   儒经   唐代  
描述: 唐代进士科诗赋试因追求声韵、务求巧丽两次被停考并代以其他文体,这一现象看似应用性文体与文学性文体之间的斗争,实则背后掩藏着文学与经学之争。两次奏请不仅均表现出了对经学的重视态度,而且奏请者多有重儒的学术背景,同时诗赋停考后所试杂文题目又表现出与儒经的紧密关系。文学与经学之争表现出朝廷对人才标准在重文艺与重德行方面的不同认识。两次停试均很快得到恢复,原因盖以诗赋取士"成法可守,所取得人故也"。其实,诗赋同样能体现考生的经学根柢,关键在于主司和朝廷的命题倾向。
尹湾六号汉墓墓主师饶思想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师饶   尹湾汉墓   思想倾向  
描述: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尹湾村发现的六号汉墓墓主师饶是西汉成帝时期的东海郡太守府属吏。其墓中随葬的简牍文书、遗物反映了师饶生前的工作活动与经历,从中折射出墓主的思想倾向和政治主张。物疏木牍所载书籍说明墓主较深刻地接受了西汉时期的儒家思想体系,同时也掺杂了不少当时盛行的阴阳五行灾异思想;墓主个人生前的活动经历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他本人维护西汉统治的阶级立场、忠君的政治观点与孝亲事君的道德信念。这些都与西汉元成时期的重儒是分不开的,墓主当受到西汉晚期儒家思想文化的强烈影响。
苏轼人生思想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生思想   北宋文化   苏轼  
描述: 苏轼的一生是跌荡起伏的一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进退得失,他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来应对各种现实环境。他对社会的看法和人生的思考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思想,这种人生思想不仅蕴含着深刻的时代文化和儒释道思想,更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这种达观的人生思想正是苏轼文学作品的精髓和亮点,今天我们读来仍然很有现实意义,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益。
日本德川时代儒学神道的产生及其思想特点
作者: 暂无 来源: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儒学神道   神道   日本   儒学  
描述: 神道作为日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是在不断与外来文化相融合并根据社会现实及时调整自身表现形式和内容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德川时代,儒学取代佛教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而以不断变换思想外装为主要特征的日本神道,也逐渐摆脱佛教的影响,借助儒学的理论产生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神儒习合的儒学神道。
唐代山水诗自然审美研究概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念研究   实证研究   唐代山水诗   自然审美研究   普遍自然审美意识  
描述: 唐代山水诗自然审美研究必须打破单一西学理论框架对中国美学理论的条条框框的范畴划分,打破单一的在具体社会背景下的美学思想史的历史描述,打破单一的大艺术和大文化背景下审美泛化的倾向,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背景下对唐代山水诗进行系统梳理。对唐代山水诗自然审美的研究应建立在实证和观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上,也就是从唐代山水诗这一特殊文本出发,在儒释道背景下去观照唐代山水诗,在中国文人自然观的背景下去审视唐代山水诗的独特地位。把这两个方面相结合去发现唐代山水诗独特的自然审美观,在此基础之上提炼出普遍的自然审美意识。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