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由佛归儒-朱子事师李侗学思转变探微
作者: 暂无 来源: 长安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一分殊   朱子   李侗  
描述: 朱子是理学集大成者,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孔子。朱熹和其他理学家一样,也曾出入佛老.从十五六岁开始接触佛学,到二十七岁正式由佛归儒.其间经历十余年。朱熹入佛并非偶然,朱熹入佛既受宋初三教合一文化大背景的影响,也受其师友杂佛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朱熹本人的学思追寻,以求身心的安顿。直到朱熹二十四岁始见李侗,告知“理一分殊”,规劝朱熹明辨儒佛之异,朱熹痛彻深思而有“杜鹃夜悟”.始知儒佛差异在于“分殊”,儒家注重道德人伦,下学而上达,佛教离人伦、遁空门。朱熹在李侗的规劝下由佛转儒,奠定圣学根基。
论《孟子》中的孟子形象
作者: 暂无 来源: 长安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智者   《孟子》   傲儒   孟子形象   勇士  
描述: 《孟子》作为战国中期的一部著作,素来以孟子精彩的语录而著称,这些看似寻常的言语对话,实则在字里行间隐含着孟子的鲜明而独特的人物性格。在通常所熟知的大丈夫形象之下,孟子身上还体现出了傲儒、智者、勇士等更为具体的形象。
论宋初三先生胡瑗对宋学的贡献
作者: 暂无 来源: 长安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学   教育学   胡瑗   经学  
描述: 本文首先阐述儒学从先秦儒学到汉代章句之学到隋唐不断如带最后到北宋宋学的发展史.然后重点讨论宋初三先生之胡瑷在教育学和经学上对宋学形成所做的贡献。
由“四因说”谈儒道两家考量审美现象的差异
作者: 暂无 来源: 长安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道家美学   四因说   儒家美学  
描述: 在希腊哲学发展的鼎盛时期(约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23年),亚里士多德创建了它的存在论的实体学说,力图以一种合乎目的秩序的方式将自然哲学的元素和形而上学统一起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四因说”(four causes)来阐释实体存在或产生的原因。“四因说”的提出建立了对于事物存在及成因的分析典范。亚里士多德的这种思考,可以用来考量儒、道两家对于审美现象思考的差异,对这种差异的考量可以被放置到“四因说”的构建下来考虑。
孔子的“无为”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长安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庸   孔子   “无为”   自然主义  
描述: “无为”是当时“百家争鸣”的焦点之一,自古至今一直是学术和政治中的热点问题,凡治老学、道容的学者几乎部曾论及。相对来说,孔子一向被认为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可以为着自己的理想奔走不息的典型,其“无为”思想也较少有人论及。但仔细考察后发现,孔子作为当时的思想大师,对“无为”也曾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在孔子那里,“无为”思想在政治论、人生论等多个方面上都有较深刻的体现。本文印从“无为”这样一个特殊的视角,真切地考察孔子思想,进一步把握“无为”的内在意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容思想有更全面、深刻的把握。
《无根树道情》:评注与翻译
作者: 暂无 来源: 长安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无根树   道情   性命双修   成仙   修道  
描述: 张三丰是明代的一位著名道士。他是道教全真道的传承人,也是全真道武当派的开门祖师。张三丰继承和发展了全真道“三教合一”的思想理论和性命双修的修炼方法,在道教史上拥有很高的地位和名望。“三教合一”是指道释儒三教的起源和归宿都是一致的,即空,虚,无;性命双修是指修道者不仅需要修身,而且需要修心。遒情原是道士弘道,化缘时演唱的道歌,相传起源于唐代的道凸。也有学者认为起源于印传佛教的俗讲和变文。道情具有说唱兼容的艺术特点和韵白兼备的文学特征。张三丰采用道情这种韵文文体,以简洁明了的语句,阐释了道教教义和修道方法,把神秘深奥而晦涩难解的道教理论传达给社会大众。张三丰的传世道情有108首,其中以《无根树道情》二十四首最为有名。在这二十四首道情中,从题目到内容,张三丰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方法,达到了暗喻的写作目的。本文作者以道教发展史和道教道情研究为基础,对《无根树道情》进行了探索性翻译与评注。作者采用以理解道教理论与实践为起点,从中文韵文到英文韵文和隐喻与直译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力求使译文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效果。评注有画龙点睛之效,有助于读者对原文和译文加深理解。
西魏、北周时期的陟岵现象揭密
作者: 暂无 来源: 长安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陟岵寺   政治抒情   文化融合   宇文毓   杨坚  
描述: 西魏文帝所建(立)追远、陟岵、大乘等寺、北周明帝宇文毓所建大陟岵寺、陈芮所建舍卫寺历史背景的相似性,以及杨坚对宇文毓所建大陟岵寺迁址、更名的内在同一性,恰恰证明了他们所建寺院均与各自相对应政治事件的契合和有机统一。从建造陟岵寺的目的上看,这种由先前政治抒情式的掩饰到而后直白的墓志化体现,由“追远、陟岵、大乘”体现儒家孝悌观念与佛教文化分立的寺院,走向如“兴善”和“舍卫”儒、佛教理念融合的寺院,是西魏、北周时代所创建的陟岵寺在丧失了其原有的陵园功能以后,逐渐成为纯粹的佛家寺院的一个必然的过程。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