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隋唐儒学的复兴与拓展
作者: 王洪军   来源: 2012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隋唐统治者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儒释道三家并存的政策,在统治者的扶持下,道教与佛教均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的发展,儒学虽失去独尊地位显得有些冷落与沉寂,但它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是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思想理论依据。统治者尊孔兴儒,统一儒家经典版本文字义疏,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中唐以后疑经思潮的出现,心性之学的发展以及天人关系的演进,不仅标志着儒学的复兴与拓展,而且也为宋代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王官之学到经学儒学
作者: 董恩林   来源: 2012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经学   儒学   王官之学  
描述: 内容本文主旨在说明儒学由经学而生、经学由王官之学而来,并试图辨证一些误解。
儒学复兴与人类文明的新图景
作者: 高瑞泉   来源: 2012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传统儒学在晚近一百多年经历了困顿和冲击,又经过了自我更新和推陈出新,已经获得并继续在复兴之中。这一复兴运动是与中国乃至世界的巨大变革相伴随的,并且在社会哲学向度围绕“动力”与“秩序”两个焦点展开了理论证成。与其他学派的路径不同,现代新儒家将“动力”的来源归结为能动的“心”。在“秩序”问题上,复兴中的儒学既提出了意义世界的秩序,又关注着社会生活的秩序,因而正在“内圣”和“外王”两个方向获得某种平衡。儒学是在开放自身中获得复兴的,而它的真正复兴不但关乎我们民族的复兴,而且必将关乎人类文明的新图景。
初拟儒学“四法印说”
作者: 孙齐鲁   来源: 2012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中庸   道德   情感   儒学   此世  
描述: 从文化比较的视角看,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学,有着不同于世界诸大思想宗派的四大基本特征:以此世为价值、以道德为超越、以情感为主体、以中庸为至德。若将儒学比拟为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则“此世”是大河的河床,“道德”是大河的流向,“情感”是大河的流质,“中庸”是大河的气象。四者浑然一体、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共同营造了含弘光大、中正圆融的儒家精神。
儒学的新际遇:从现代新儒家到现代新儒学
作者: 宋志明   来源: 2012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现代新儒家   现代新儒学   儒学  
描述: 现代新儒学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形成的中国现代学术思想的发展方向之一,以融会中西学术思想为基本特征,以发展人类精神文明为根本宗旨。它一方面面向世界,吸纳、理解、转化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各种学术思想,一方面基于时代的要求,反省、充实、推进传统的儒家思想,使儒学在现时代获得新的表达方式。从新式知识分子队伍中走出来的现代新儒家,认同科学与民主的价值,反对封建主义,接纳现代性,有别于守旧派。“现代新儒学”是指社会思想动向,“现代新儒家”是指特定的学派,尽管二者的外延有部分重合的情况,但毕竟不是同一概念。儒家解
当代教育改革要大力吸纳儒学元素
作者: 牟钟鉴   来源: 2012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中国现代百年教育有巨大进步和成绩,也有不足。主要弊端有三:重知识技能训练,轻人格道德熏陶;重理工知识传授,轻人文素养培育,没有中华经典训练;实行工程监管为特征的量化规范管理,用项目课题带动教学科研,个性不能彰显。其后果是培养出大批发育不良的人,一没有道德魂,二短少中国心,三缺乏创造力。所以教育要反思。学校教育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要恢复中华经典的系统学习,使之正式进入大中小学教学体系。学习孔子,重视人格养成,树立人的尊严。运用儒家道德资源,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学习儒家教育智慧,更新教书育人方式:一是因才
海外华裔学者“儒学情结”教育论析
作者: 路则权   来源: 2012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中国情怀   华裔学者   儒学情结  
描述: 海外华裔学者普遍具有“儒学情结”。这一传统文化教育观念的形成具有以下因素:一是“中国情怀”的积淀,二是家庭环境的熏陶,三是学校教育的继承,四是社会体验的促进。五是在异域文化关照下,对儒学文化的反思。这些因素对于我们今天的国民传统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孔孟儒学之君子之教的现代意涵
作者: 齐婉先   来源: 2012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二十一世纪是个全球化概念盛行之时代,其中,显著特征之一即是世界各地不同文化正进行频繁对话或融合。而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之重要产物一科技,因其密切结合资本主义强调利润、消费之取向,不仅正改变人类生活之内容与型态,同时也重新规定时间、空间对于人类每日生活所具有之意义。当此之时,吾人对于孔孟儒学以君子之教为核心内容所进行相关全球化议题之深刻省思,应当不在思考如何消除先秦时代以君子为教之孔孟儒学因时空久远所产生与现代生活之疏离及隔阂;而是聚焦于掌握孔孟君子之教之儒学特质,寻索儒家学说内容所提供待人接物处事及安身立命
儒学的普世价值与国民教育:新加坡的经验
作者: 李焯然   来源: 2012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前言:一步一脚印在2012年新加坡国庆的群众大会上,教育部长王瑞杰以《编织新加坡人的梦想,一起打造有希望有爱心家园》为题,谈及他对新加坡未来的展望。他指出新加坡是个年轻的国家,时常面临新的挑战,国人对未来也有不同的愿望。教育工作者着重德、智、体、群、美,为的是确保孩子们得到全面和均衡的发展。同样地,新加坡也应该
“两极游走,取法乎中”:宋明理学理论走向启示下的形中“生活儒学”
作者: 傅永聚   郑治文   来源: 2012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生活儒学   形而中学   徐复观   宋明理学   后新儒学  
描述: 宋明理学以形上超越性著称,至朱熹大言“理在事先”遂立理学“形上绝对”、“纯粹超越”之“极”,明代以“反理学”面目出现的心学、气学本意在纠此“偏执”,然至王艮、李贽言百姓日用之“理”,罗钦顺以“万物生长收藏”为“理”,则又立“形下绝对”、“纯粹经验”之“极”。正是在宋明理学“两极游走”的理论走向启示下,我们提出以徐复观先生之“形而中学”作为“后新儒学”展开之可能向度,而以此路径展开的儒学其实就是“生活儒学”。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