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中国生命智慧 《易经》、《道德经》、《坛经》心证
作者: 郭昭第   来源: 北京:人民出版社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老子   周易   研究   坛经  
描述: 本书在对《易经》、《道德经》、《坛经》三部中国儒释道最高生命智慧经典的论文化特质进行概述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对文本进行了文字校勘、文句释译和引申性述论。不仅注意了通行本与原始本、译注与引申的有机结合,而且重视对各部经典所代表的儒家、道家、佛教最高生命智慧的拓展与融通,不仅对以儒道释为代表的中国生命智慧有深入、系统而富有见地的阐述,而且对西方和印度生命智慧也有广泛涉猎和阐发。阅读该书,对破除知识迷信,了解中国文化生命精神,开启读者生命智慧,提高生命境界,成就智慧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解读周易风水理论与实践
作者: 肖汇洋   来源: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周易   风水   中国   研究  
描述:周易》构成的哲学体系,其影响难以估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涵盖了儒、道、墨、法、兵、名、阴阳等诸子百家。本书是作者多年来研究《周易》的总结性精心之作。本书提供了一种自认为能够通解《周易》的合理
周易》对于儒家哲学当代重建的启示——关于“重写儒学史”与“儒学现代化版本”问题的思考
作者: 郭萍   来源: 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周易   儒家哲学建构   两度映射   儒家哲学当代重建  
描述:周易》对于儒家哲学建构的意义,可称之为"两度映射":一是《周易》文本的形成与儒家哲学在中国社会第一次大转型时期(先秦)即轴心时期的原初建构之间,具有历史的同步性和逻辑的同构性。为此,须"重写儒学史
从《周易·需》卦看孔前之儒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家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周易    
描述: 本文认为,从文字学的角度讲,“需”就是最初的“儒”字,它揭示了早期儒者的术士性。而《周易》中的《需》卦所示,正是先秦孔子之前儒者的写照。
王弼玄学是援道入儒
作者: 暂无 来源: 大连大学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周易   王弼玄学   援道入儒  
描述: 了使儒家核心价值观念发挥其正常及最大效用的方法;王弼在准确把握老子思想的精髓之后,重新理解了儒家经典《周易》。总之,王弼玄学是援道入儒,即借用道家思想为儒学张目。
国学是中国人的心灵家园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民论坛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周易   国学   阴阳中和   修心  
描述: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结构是"一源三流",如同中华大地的地理结构一样。中华大地的源头在青藏高原,从这里流出三条河流:黄河、长江、澜沧江;中华文化的源头是"易",三流是儒、道、禅。
张栻《南轩易说》辑佚
作者: 暂无 来源: 儒藏论坛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栻   周易   南轩易说  
描述: 上传》《杂卦》等。张拭曾对整个《周易》经传作注,殆无疑义。通过搜集佚文,读者将此本与传世张拭《南轩易说》结合,自可大体恢复其原貌。
八行本《周易注疏》的原版与修补版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世纪图书馆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周易   八行本   修补版   宋刻本  
描述: 八行注疏本为我国注疏合刻之始,其中《周易注疏》今有两个传本存世,一为未经修补的原版印本,一为宋、元两代递修的后印本。论文考察了两个印本之间版刻、文字上的差异,指出修补后印本既有修订原版讹误之处,亦有新增之讹误。
周易》注疏合刻本的卷次与体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周易   注疏合刻本   版本系统  
描述: 本文将《周易》注疏合刻版本剧分为南宋初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元刻十行本及明清通行诸本、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及《四库全书》本三个系统,分析了三个系统版本间卷次、注疏缀合体例、附释音体例之异同,并对武英殿本的版本来源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藉此反映历代《周易》注疏合刻本之版刻源流,并利于对诸本的使用。
论王夫之易学论域中批驳佛、老的十个角度
作者: 暂无 来源: 船山学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周易   佛教   王夫之   老庄  
描述: 传统社会中的醇儒往往一方面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一方面力辟佛老。王夫之的卓异之处在于,他对佛老皆有详细研究,所以能够深入佛老两家的思想体系之中而批驳之。在王夫之易学类著作中,留存有大量的批驳佛老的议论。这些议论一方面体现了王夫之的宇宙本体论和人生哲学;另一方面凸显了儒学视野下佛老空无思想之荒谬。所以集中呈现王夫之易著中批驳佛老的角度、方法和内容,无论对于王夫之儒学思想体系研究而言,还是对于其佛老思想的研究而言,都将有所裨益。
< 1 2 3 ... 8 9 1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