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儒学的现代性
作者: 黄玉顺   来源: 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学原理   现代性   儒学现代化   儒学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  
描述: 目前学界、包括儒学界充斥着对儒学的种种误读,其中之一就是将儒学与现代性对立起来,以至用所谓“儒家传统”来抗拒现代文明价值。其实,儒学本然地蕴涵着现代性。儒学的现代性不仅源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而且基于儒学自身的基本原理,即“仁→义→礼”的理论建构。这个原理要求根据正义原则(义),包括超越差等之爱而追求一体之仁的正当性原则、顺应特定时代的基本生活方式的适宜性原则,来“损益”即变革社会规范及其制度(礼)。因此,在现代性的生活方式下,儒学原理要求儒学自身现代化。儒学的现代化进程,就是儒学的现代性的展开过程。儒学
从“十力学派”的视角看牟宗三儒学思想的贡献
作者: 杨泽波   来源: 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熊十力   现代新儒家   牟宗三   十力学派  
描述: 在现代新儒家中,以熊十力为代表的"十力学派"占有重要位置。牟宗三从熊十力那里继承下来最为重要的东西,是秉持道德的传统,是坚守道德的理想主义。在此过程中,牟宗三对熊十力学术思想也多有继承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对于儒家心学学理有深入开拓,以及对新唯识论义理有进一步推进这两个方面。从这个视角出发,牟宗三在现代新儒家发展脉络中的地位或许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新文化运动百年祭:论儒学与人权
作者: 黄玉顺   来源: 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新文化运动的宗旨并非“反孔非儒”,而是“人权与科学”;其第一义是伦理与政治层面的人权。运动直接针对的现实对象是康有为等人的“孔教”,而“立孔教为国教”是与袁世凯等人“尊孔复辟”相配合的;运动针对的历史对象是君主专制时代的“礼教”,而作为君主专制的伦理政治学说的“礼教”已不适应于现代性的生活方式。
《周易》对于儒家哲学当代重建的启示——关于“重写儒学史”与“儒学现代化版本”问题的思考
作者: 郭萍   来源: 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周易   儒家哲学建构   两度映射   儒家哲学当代重建  
描述: 《周易》对于儒家哲学建构的意义,可称之为"两度映射":一是《周易》文本的形成与儒家哲学在中国社会第一次大转型时期(先秦)即轴心时期的原初建构之间,具有历史的同步性和逻辑的同构性。为此,须"重写儒学史"——重写先秦时期的易学史、儒家哲学史。二是上述建构过程与儒家哲学在中国社会第二次大转型时期(当代)即所谓"新轴心期"的重建之间,也存在着逻辑的同构关系与历史的再现关系。具体来说,《周易》文本的形成过程乃是观念形态的这样一个转进跃迁的过程:《易经》古歌的本真生活情感;《易经》占辞的神性形上学、《易传》的理性形上
新文化运动百年祭:论儒学与人权——驳“反孔非儒”说
作者: 黄玉顺   来源: 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权   新文化运动   礼教   反孔非儒   孔教  
描述: 新文化运动的宗旨并非"反孔非儒",而是"人权与科学";其第一义是伦理与政治层面的人权。运动直接针对的现实对象是康有为等人的"孔教",而"立孔教为国教"是与袁世凯等人"尊孔复辟"相配合的;运动针对的历史对象是君主专制时代的"礼教",而作为君主专制的伦理政治学说的"礼教"已不适应于现代性的生活方式。按照孔子儒学原理,"仁"(博爱精神)"义"(正义原则)才是根本;而"礼"(社会规范及其制度)则应当是随生活方式的转变、社会形态的转型而"损益"转换的。因此,新文化运动为儒学自身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历史的转机。
儒家学统的重建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统   现代新儒学   知识谱系   道统  
描述: 在现代的学术语境中,师生关系和学问传承基本上是本之于一种客观实存的状态,在体制性的教育框架内也有迹可循,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学统”内涵已经相去甚远。如何在现代学术的背景之下,重新来梳理历史上的学统观念和其背后的道统意识,挖掘学统意义下的知识谱系及其线索,这对于我们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更好地转化传统,将是大有裨益的。现代新儒家诸哲在诠释和发扬儒学之真精神方面,已经对“学统”问题做过深入的思考,并且提出了各式的解释方案,这对我们进一步厘清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帮助。
东林视域下的《天主实义》与“补儒”困境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合儒   东林学风   天主实义   补儒  
描述: 东林学风之兴与西学入华,是明清之际颇为突出的两大社会思潮,而作为儒家时学引领者的东林人士,又与代表西学的耶稣会士,共同践行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实质性的中西文化思想对话。就学理言,儒学与西学存在根本性冲突,利玛窦通过降格太极和回溯"意志之天",欲置天主于更高哲学范畴,这本与东林立场绝然龃龉。而东林基于广泛化格物与身心互为体用的思想新机,摄取《天主实义》哲学架构的首尾两端:本体实在与为善禁恶,对西学作重构性解读,终促成主流儒学立场以求同存异之心对待西学的突然闯入。然而,利玛窦"合儒"成功的同时,其自身的文化异质性亦渐受儒学思维范式之消解,《天主实义》第七篇专论性善,以分疏"良善"与"习善"重塑天人关系,正表达了西士试图突破东林视域的努力。但在天人二分的思维执定之下,西士们无法供给儒者渗透与涵摄宇宙的有效心灵之径,终陷入"补儒"困境,走向影响力的式微。
为“旧学应举之寒儒筹出路”兼彰“存古”之义:清季豫、湘、赣三省因应科举停废的办学努力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存古学堂   明经学堂   保存国粹   达材学堂   科举停废   尊经学堂  
描述: 1905年晚清中央政府谕令立停科举,但暂时保留优拔贡考试和举贡保送考职.此后河南、湖南、江西等省皆有因应上述政令“兼彰存古之义”的办学努力,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后来保存国粹学堂的兴办进程.过去对此研究相当不足.重建上述办学努力的相关史实,可从一个与科举停废直接相关的视角,增进对清季官方保存国粹努力这一复杂历史图景的了解.而对科举停废后若干办学方案的比照研究,或可推进对清季“学堂办法”与“书院考课”区别的认知.
秩序与正义之间―略论先秦儒法之理想政治及其实现途径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秩序   正义   法家   儒家   理想政治  
描述: 秩序重建与正义追寻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时代主题。儒法之理想政治是正义与秩序高度和谐的理想政治。在现实政治层面,“国无君不可以为治”体现的秩序与“立天子以为天下”体现的正义之间常常陷入顾此失彼、互相冲突的困境。如何在现实政治中调适秩序与正义之间的内在矛盾,成为儒法苦心焦思的核心话题。儒家主张正义优先的“贤人”政治理论,法家提倡秩序优先的“中人”政治理论。前者属于“革命论”,后者属于“改良论”。
论经学与魏晋诗学的关系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魏晋诗学   宗经   尚德   经学   文质   雅颂  
描述: 经学与魏晋诗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儒家经典诗学对魏晋诗学的深刻影响以及魏晋诗学对儒家经典诗学的重新阐释上,二者形成了一种生生互证的关系。魏晋诗学无论是以宗经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论,以尚德为核心的主体价值论,还是文质为核心的审美构成论,以雅颂为核心的审美范式论,都直接接受了儒家经典诗学的影响。然而,魏晋诗学的价值观念、理论形态、审美风尚又都渗透着特定时代多元文化的因子,如援道入儒的思想倾向,艺术创新的审美追求,《诗》《骚》并重的审美取向等,这使得魏晋诗学在对前代诗学的因袭中又投映着"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的时代印记。
< 1 2 ...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