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什么是儒学之本
作者: 叶匡政   来源: 学习月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家哲学   历史局限   在人间   儒家思想   择善   子贡   人文精神   儒家文化   以力服人   教条式  
描述: 儒家文化作为传统中国的国家哲学基础,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与扬弃,远比今天国人想象的要庞大而丰富得多。儒家的人文精神涵盖了个人、群体、自然、天道,处理的也是对个人与自我、与他人、社会、自然、历史、政府、国家等各种关系的认知,它们构成一个可相互支持的价值体系。但由于历史局限,这些古人的智慧也有不科学不合理之处,如何甄别、择善
以理性节制情感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建设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哲思   清雄   人有悲欢离合   在人间   一轮明月   不谋而同   学识渊博   兴象   酹江月   了然于胸  
描述: 苏轼的代表性诗词往往笔势骞腾,兴象超妙,以清雄旷达之风尽显刚柔相济之骨。他的诗文有一个显著特征,即常常以哲思超越人生的痛苦和悲愤,从而使其作品的情感归于平和,更多地表现出理性的光辉。 苏轼学识渊博,不仅对儒、道、释三家都了然于胸,而且看到了三家之间“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的关系。这样一种通达的思想不仅构成了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也成为他在诗词当中处理情感与哲思关系的基本模式。
从《明月几时有》看苏轼的人格美:圆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则民   人有悲欢离合   在人间   首词   远隔千里   人格美   文学创作   胡仔   秋词   忠君报国  
描述: 苏轼之思想,集儒、道、佛于一身。老庄"无为而治"的思想同他的"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的主张相一致。他认为"游于物外",则"无所往而不至""听其所为"而"莫与之争",表现出佛、道两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洒脱人生观。然而,儒家比较现实的生活态度又促使他积极进取。他虽然在仕途上遭受打击排斥,但始终没有消极颓废。在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孜孜不倦地追求进取,虽贫困而不潦倒,虽至暮年而"不见老人衰惫之气"。这种豁达的心胸表现在文学创作上,便形成了风流
我所认识的儒学(六)
作者: 张泽田   来源: 经营与管理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说   致知   性即理     在人间   二程   存天理   天理观   一己之私   节事      
描述: 心性问题朱熹在程颢的"心即天,心、性、天相统一"和程颐"性即理"的命题下,提出"心之本体即是性"的观点,继承和发展了"天理观",成为理学集大成者。他认为,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体现,人人都要遵守,不能为一己之私而违反天理。他从心性说出发,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不能共存,只能保留万物根本的理,从而牺牲人欲。程颐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后来这句话在"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指导下,逐渐成为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