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语》和孔子的教育理念
作者: 宋淑琳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育理论体系   教育发展   儒家思想   道德观念   教育模式   安邦   闻斯   教育理念   伦理思想   无所得  
描述: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是"四书五经"之一,也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必读书。它内容广泛而深刻,既有统治者需求的治国安邦之策,也有统治百姓的伦理思想、道德观念,还渗透着孔子的教育理念。从教育的角度看,《论语》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套比较完备的教育理论体系,可以说孔子的教育理念是超前的,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影响着中华大地的教育发展。一、兴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理念孔子首次打破贵族教育垄
孔子诗教及作用
作者: 方秀红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立德树人   思无邪   诗教   思想源泉   学语文   温柔敦厚   生命情调   语言文字表达   道德教化   明仁  
描述: 中国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长期以来中华儿女无不受到儒家"诗教"的濡润滋养。孔子的生命情调是富于诗意的,在教育实践中他创造了一套美丽的"诗教"体系,开辟了以诗明仁、以诗明志、以诗明学、以诗明言、以诗明思的诗教路径。为中国当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也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灵动思想启发。一、以诗明仁,突显诗教道德教化作用孔子诗教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子曰:"其为人也,温柔敦厚,
现代语文教育与孔子诗教理论及实践
作者: 侯莹杰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桃花源记》   教育目标   三百篇   思无邪   诗教   现代语文教育   文言词语   温柔敦厚   诗三百   内在修养  
描述: 一、诗教的目标、内容及育人功能(一)思无邪——自然诗化的教育目标《论语·为政》篇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经解》中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思无邪是指人所具备的内在修养品德,心灵端正净化的一种境界;温柔敦厚指养成温顺、柔和、敦笃、厚重的品德,为人温柔敦厚且聪慧是在
再谈“孔子为何只责备冉有”——与王长富老师商榷
作者: 柳振华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头脑简单   句绎   公山弗扰   季氏   季路   学语文   冉有   王长富   不轨行为   教学参考  
描述: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5年第5期刊登了王长富老师的《孔子为何只责备冉有》。认真拜读后笔者认为,王长富老师从子路和冉有二人的"年龄""职位"和"性格"三方面来探求孔子"只责备冉有"的原因有不妥之处。特撰此文与王老师探讨。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儒释道文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者思想   诗歌鉴赏   西方哲学   现实生活   儒释道   古代文化   中国古典诗歌   山水诗   人生理想   大诗人李白  
描述: 人们在谈及诗歌鉴赏时强调要知人论世,往往注重诗人具体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等,而忽略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对他们的共同影响,这样是不全面的。诗是一种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其中必然蕴含着思想。诗歌不仅仅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必然是作者思想的反映。其思想必然有个性,也有共性。把握共性特征就更容易了解个性特征。只有两个方面兼顾,才更有利于了解古代诗歌。古人不像现代人一样受过马克思主义或者是西方哲学的教
儒耶?道耶?——《秋水》三说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学   学生   《秋水》   谦虚谨慎   课堂   寓意  
描述: 教学《秋水》时,由于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课堂上产生了对寓意的多种理解。有的学生认为寓意是要不断奋斗,因为强中自有强中手,有的学生认为是要不断进取,就要勇于面对现实,有的学生认为是只有保持戒骄戒躁、谦虚谨慎的态度,才能不断超越,有的学生认为是有比较才有区别,有反思才有进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如此理解本也无可厚非,但若作进一步追问,便会发现这样理解是经不起推敲的。上述学生概括出的寓意,不论是奋斗进取,还是进步超越,其底色都是积极向上,终极目标都是指向入世的。而《秋水》的背景文本《庄子》,却是一部主张消极出世的道家经典。我们不禁要问:《秋水》的寓意到底是入世,还是出世?先说水借水喻理是先秦诸子的哲学智慧,同样
后世对庄子及其著述的评价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荀子: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司马迁: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李白:万古高风一子休,南华妙道几时修。谁能造入公墙里,如上江边望月楼。白居易: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遥中一致,鸾凤终较胜蛇虫。
从《明月几时有》看苏轼的人格美:圆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则民   人有悲欢离合   在人间   首词   远隔千里   人格美   文学创作   胡仔   秋词   忠君报国  
描述: 苏轼之思想,集儒、道、佛于一身。老庄"无为而治"的思想同他的"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的主张相一致。他认为"游于物外",则"无所往而不至""听其所为"而"莫与之争",表现出佛、道两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洒脱人生观。然而,儒家比较现实的生活态度又促使他积极进取。他虽然在仕途上遭受打击排斥,但始终没有消极颓废。在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孜孜不倦地追求进取,虽贫困而不潦倒,虽至暮年而"不见老人衰惫之气"。这种豁达的心胸表现在文学创作上,便形成了风流
儒夫上校是个“高尚”“完美”的“爱国军人”吗?——评《柏林之围》中的儒夫形象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儒夫上校是个“高尚”“完美”的“爱国军人”吗?——评《柏林之围》中的儒夫形象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