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前儒学与后儒学的差别
作者: 高平   来源: 北京观察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尊孔   儒家学派   意识形态领域   民为贵   精神枷锁   仁者爱人   存天理   罢黜百家   孔时   子学  
描述: 许多人历来认为:由孔子、孟子、荀子等人创立的儒家学派,两千多年以来是以一贯之的,只不过历代的大儒们对它有过不同程度的继承与发展,其基本内容与性质并没有改变。于是尊孔时就争相把桂冠戴在孔子的头上,反孔时就纷纷把脏水泼在孔子的身上。在中国人的意识形态领域,大圣人是他,大罪人也是他。形成这种奇怪状
我所认识的儒学
作者: 张泽田   来源: 经营与管理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集大成者   心性说   存天理   相统一   灭人欲   性问题   伦理道德   儒学  
描述: 心性问题 朱熹在程颢的“心即天,心、性、天相统一”和程颐“性即理”的命题下,提出“心之本体即是性”的观点,继承和发展了“天理观”,成为理学集大成者。他认为,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体现,人人都要遵守,不能为一己之私而违反天理。他从心性说出发,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不能共存.只能保留万物根本的理,从而牺牲人欲。程颐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后来这句话在“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指导下,逐渐成为礼教施加在人性之上的枷锁。
简析山鹿素行的格物致知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致知   林罗山   江户时代   人格修养   景宪   道德法则   存天理   朱子学   兵学   三十五岁  
描述: 山鹿素行(1622-1685,Yamaga Sokou)是江户时代初期的儒者、兵学家,古学派的先驱,山鹿派兵法的创始人。九岁拜幕府儒官大学长林罗山(1583-1657)为师学习朱子学。十五岁起师从甲州派兵法大家小幡景宪(1572-1663)、北条派兵法祖师北条氏长(1609-1670)学习兵法。二十一岁,所著《兵法神武雄备集》五十卷付梓。少年起兼学神道、和歌、日本学等,诗文亦有很高造诣,被誉为博闻强记的天才。三十五岁(1656)前后出版了文武两方面的著作多种,不仅有《修教要录》、《治教要录》等
对《传习录》的一点理解
作者: 暂无 来源: 互联网周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鸢飞鱼跃   先儒   认知世界   知行合一   儒家哲学   传习录   十二章   存天理   人性有善有恶   洞穴喻  
描述: 心是什么?“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便是心也。”(第十二章·一草一木皆有理)“问:‘先儒谓鸢飞鱼跃,与必有事焉,同一活泼泼地。’”“先生曰:‘亦是。天地间活泼泼地,无非此理,便是吾良知的流行不息。’”(同上)“若茫茫荡荡度日,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得痛痒,恐终不济事,回家只寻得旧时伎俩而已。岂不惜哉?”(同上)不要成为一个活死人,很多时候
论“程朱理学”对宋代服饰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大观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纹样   审美观   理性之美   存天理   色彩   宋代服饰   唐代   程朱理学   服饰风格   服饰品  
描述: 两宋时期的统治思想是理学,理学又叫道学,是以程颢、程颐兄弟与朱熹为代表的,以儒学为核心的儒、道、佛互相渗透的思想体系,学术界称之为程朱理学。这种理学思想影响到当时的政治和经济,也影响到当时的美学理论和人们的审美观,从而影响到当时的艺术以及服
“立言”的真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书杂志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春秋笔法   春秋左传   立德   真义   扬雄   朱熹   存天理   王莽   理学   大赋  
描述: 《春秋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襄公二十四年)立言虽然排在其次的其次,不过毕竟容易着手去做,不像前面两件那样玄。东汉大儒扬雄写过一部弘扬儒门精义的《法言》,还能写洋洋洒洒的华丽大赋,算是立了言;做了官,只要有政绩,无大过,便是有了功;只是最后,在德的境界上没有拿捏好,当了王莽的臣子。所以后代理学的权威人物朱熹一提到此公,就忍不住摆出一付“存天理,灭人欲”的架势,骂街道:“莽大夫扬雄死!”字字有情,正宗的春秋笔法。
论宋朝的理学教育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藩镇割据   唐中叶   崇儒   内部秩序   二程   存天理   宋王朝   教育思想   三经新义   伊洛渊源录  
描述: 宋朝是经过唐中叶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近二百年藩镇割据和长期军事混乱,至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而建立的。因而,宋初统治者鉴于五代乱离,君道寝微,武夫悍将不时危及朝廷的历史现象,认为这是由于儒术不振,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秩序的伦常遭到破坏的缘故,故其立国之初,一变前代弊俗,把推行古文崇儒视为国
我所认识的儒学(六)
作者: 张泽田   来源: 经营与管理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说   致知   性即理     在人间   二程   存天理   天理观   一己之私   节事      
描述: 心性问题朱熹在程颢的"心即天,心、性、天相统一"和程颐"性即理"的命题下,提出"心之本体即是性"的观点,继承和发展了"天理观",成为理学集大成者。他认为,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体现,人人都要遵守,不能为一己之私而违反天理。他从心性说出发,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不能共存,只能保留万物根本的理,从而牺牲人欲。程颐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后来这句话在"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指导下,逐渐成为
我所认识的儒学(七)
作者: 张泽田   来源: 经营与管理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学》   使人   为善   知行合一   王心   存天理   清时期   无恶   正邪   “格物致知”    
描述: 心学认为,修养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回因追求名利而使人失去的本心。提出修养的方法为“居敬存养”,就是修心志,存天理;“省察克治”,就是省自身,灭人欲,“破心中贼”;“事上磨练”,就是在实践中磨练德行,反对空谈。陆、王心学对明、清时期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后来还传至朝鲜、日本。“致良知”是对心学的系统概括。王守仁认为《大学》的主旨就是“格物致知”。修身是指为善去恶,所以要正心。心的本体是正的,无善无恶。但人产生意念活动时,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就有了正邪之分,所以正心之前要先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