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他者视野中先秦儒家伦理的宇宙论基础:以安乐哲《通过孔子而思》为例
作者: 严悦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孔子   安乐哲   宇宙论  
描述: 近年来汉学家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关注,诸多汉学家的作品被译成中文,在国内形成一股汉学热。安乐哲是其中著名的汉学家之一,由于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先秦儒家思想,与当今国内儒学重新受到关注的潮流正好相合,所以安乐哲的主要著作均有中译本问世,比如《论语)的哲学诠释》、《期望中国——中西哲学文化比较》、《通过孔子而思》等等。《论语》是中国文化中首届一指的经典,对于《论语》的诠释著作可谓汗牛充栋,面对新近的汉学家的诠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如何理解这样的诠释?这正是本文选题的出发点。对于安乐哲的研究其实已有很多了,但是大多
安乐哲孔子哲学研究与中西哲学会通
作者: 石书蔚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孔子哲学   安乐哲   会通  
描述: 探求中国传统哲学真谛,并使之推广开来,是每一个中国哲学研究者最本源的意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本论文着眼于中国哲学影响力日益扩大的客观现实,立足于探求西方学者在中国哲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在收集整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选择西方学者中研究中国哲学的代表人物-安乐哲作为研究对象。以述为主、述评结合,对安乐哲研究孔子哲学思想的成果进行分析综述,对安乐哲意图借助孔子哲学思想实现中西哲学会通的思想进行总结,最后得出对中西哲学会通的一些个人见解。 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安乐哲研究孔子及其思想的成果介绍。作为一个研究中国哲学著作
美国汉学家安乐哲的儒学研究
作者: 杨鹤澜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儒家民主   安乐哲   比较哲学   儒学  
描述: 本文是对美国当代汉学家安乐哲教授学术成果的一项梳理研究。安乐哲教授的儒学思想研究散于他的著作与论文中。本论文就是把他的儒学研究撷取出来,分层次地展现,以达到对美国汉学界现状的一隅之见。 安乐哲教授在把中国哲学更原本地介绍给西方学界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论文的第一章阐述他对《论语》这部儒学经典的重新翻译特点。他认为具有中国哲学思想内涵的一些词汇在翻译的过程中被弱化了其原有的哲学内涵,而不能被西方学界所真正领会。因此他的《论语》译本具有哲学诠释的特点。 第二章是从他的中西比
安乐哲《论语》英译本的及物性分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过程哲学   安乐哲   及物性理论   小句   《论语》英译本  
描述: 美国儒学家安乐哲基于过程哲学对《论语》重译,在国内外翻译界产生广泛的影响。传统的研究集中于在词汇层观察、分析安乐哲对一些哲学术语的处理方法,尤为关注词汇的过程化。在本文中,通过引入韩礼德的“及物性理论”搭建了一个更加完备的分析框架:过程哲学的思想→语言的过程观→小句的六种过程。此后通过实例分析揭示了安氏译本中动态过程相比其他译本更为常见,从而可以初步得出在小句层也体现了过程哲学的思想这个结论。
安乐哲《论语》英译本的及物性分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学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过程哲学   安乐哲   及物性理论   小句   《论语》英译本  
描述: 美国儒学家安乐哲基于过程哲学对《论语》重译,在国内外翻译界产生广泛的影响。传统的研究集中于在词汇层观察、分析安乐哲对一些哲学术语的处理方法,尤为关注词汇的过程化。在本文中,通过引入韩礼德的"及物性理论"搭建了一个更加完备的分析框架:过程哲学的思想→语言的过程观→小句的六种过程。此后通过实例分析揭示了安氏译本中动态过程相比其他译本更为常见,从而可以初步得出在小句层也体现了过程哲学的思想这个结论。
和而不同—安乐哲儒学典籍合作英译研究
作者: 谭晓丽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翻译伦理   和而不同   安乐哲   儒学典籍英译   哲学翻译  
描述: 论文以翻译伦理学为理论支点,从全球化语境下儒学典籍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安乐哲及合译者儒学典籍的英译情况,以典籍英译史上译者们对待中国典籍的文化态度和翻译方法为参照,探讨了安译的时代背景、思想动因、文化认知及翻译特色。具体说来,论文提出并解决了如下问题:在西方汉学发生了“中国中心观”之后,译者怀有怎样的文化目的从事儒学典籍英译?作为比较哲学学者,安乐哲等译者对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有怎样的整体认识和理论构建?译者对待儒学典籍采取了怎样的文化态度?他们又是如何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以及译文的各个部分、层
论安乐哲〈孟子人性观念新诠〉-以周濂溪的「人性论」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有凤初鸣年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Roger   T﹒Ames   人性     安乐哲   孟子   周濂溪  
描述: 「孟子人性論」在中國哲學傳統裡,無疑是最為經典的著作之一。自宋明理學以降,《孟子》的地位與日俱增,「盡心知性之天」之說,更成為理學家闡發宇宙人生哲理的最終目標。安樂哲(Roger T﹒Ames)認為傳統以來將「性」譯作(nature),便不由的將它認作為天生本具、先天固有的東西,然而將「性」解釋成了被給定的東西,這些都是在宇宙起源論的觀點下,對「性」產生的靜態且被加以賦予的「本性」的解釋。是故,安樂哲深刻的反省到若是將「性」譯作「nature」背後所引發的一連串詮釋系統,是與《孟子》文本中的味道不相契的,甚至會因西方框架的束縛來委屈了中國哲學原有的特色和長處,從而架構出一套套變調走味的孟子心性理論。他亦指出我們現今所見關於「性」的詮釋,已是經由那些宋明理學家轉嫁而來。宋明理學家將「性」類比為「理」時,相對於對「性」的理解,帶有形上學的意味就相當濃厚了。然而,將「性」作為形上學的理解,便不免落入了客觀普遍的抽象式思考,而非返回具體真實的生命學問去踐履。周濂溪作為一個妙契宋明理學的開山始祖,始能回應先秦儒家的學術生命與道德智慧,然而在理解周濂溪的「人性論」方面,究竟是一次性的給足呢?還是一步步的開顯?這結果將會對孟子「人性」論的新義,作為繼往開來的嶄新面貌,還是成為後人對宋明新儒學家的形而上學思路避之唯恐不及,從而再次回溯歷史特性的閱讀和理解之中求其真。本文試由安樂哲「人性論」的新詮和舉周濂溪的傳統「人性論」為例並相互印證,藉以探討二端所發展出迥異的修養功夫,並重新回到歷史特性的閱讀和理解的脈絡上,強調「性」是成為一個可以擷取但有著無法保障存有的精彩性,最後,人也都註定了要在一個歷史的參與過程當中,去敞開並成就每一個人之所以成為一個「人」的不同的自我內涵和豐富成就。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