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王龙溪「见在良知」说下之工夫论论明末以儒义融通三教之心体观:以王龙溪与林兆恩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鹅湖学志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林兆恩   良知   王龙溪   三教   心体  
描述: 中晓明三教融通思潮波涛汹汤,在当时已为各教思想家不容忽视之议题, 然各思想家融通之进路却又分别持一己之定见为主钮,其中,王施;其与林兆恩 皆受阳明思想影响,且两者之三教观明显站在儒家本位以融摄佛道,然两者不 论是主「良知范围三教」或「三教合一」思想,皆涉及合一或融摄之义理基础 问题,故本文辑是探讨王龙:美与林兆恩之良知,心种观,并针对其体用观及虚寂性 作比较研究,以厘清两者同异之音,给以呈显秉儒义融通三教心种观之不同样 貌。
「身体」与「工夫」:明代儒学身体观类型研究
作者: 黄继立   来源: 台湾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阳明   陈白沙   李卓吾   王龙溪   身体观   明代儒学  
描述: 本論文名為《身體與工夫:明代儒學身體觀類型研究》。筆者在梳理明代儒學文獻的基礎上,參酌運用「理想類型」(ideal type)、「身體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body)、「知識考古學」(archaeology of knowledge)等理論架構,分判出明代儒學的四種主要身體觀類型。分別是:陳白沙(獻章,1428-1500)系的「主靜自然型」,王陽明(守仁,1472-1528)系的「良知學型」,王龍溪(畿,1498-1583)系的「內丹良知學型」,李卓吾(贄,1527-1602)系的「
明代阳明学的分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儒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先儒   泰州学派   朱子学   王龙溪   聂双江   邹东廓   阳明学   心体   王艮   钱德洪  
描述: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发凡》中说:"尝谓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独于理学,前代之所不及也,牛毛茧丝,无不辨析,真能发先儒之所未发。"~①诚然,就理学,尤其是心学的发展而言,明代是一个高峰。明儒在宇宙论、本体论方面的建构虽不及宋儒,但在心性阐发方面,的确达到了"牛毛茧丝,无不辨析"的程度。就明代儒学的整体而言,阳明之前,朱子学占据了主流。阳明之后,
“真人不死”与“出离生死”:李卓吾生死智慧探微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文世界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贽   生死观   死亡方式   生死智慧   生死问题   死亡问题   李卓吾   儒释道   王龙溪   儒家  
描述: 本文主要研讨李贽有关生死问题的智慧,认为,李贽因为思想史的背景、生活阅历,以及个人思想上的喜好,四十岁之后便以求生死之道为人生之首务。他从求"真人不死"之道到寻"出离生死"之道,其生死观可谓既儒亦道亦佛,又是非儒非道非佛的,只能定格为"李贽的生死智慧",是一种综合性的创新。其意义在于为现代人树立起一个观念:思考死亡问题有着重大的价值。本文又进而运用"生死观与其面对死亡将至时的生死态度不相等"的方法,探讨了李贽在"死所"问题上的观点及生死实践,并对国内外学术界在看待李贽之死问题上的几种观点进行辨析。"死所"这个概念,不仅指人死时的空间处所,也包括人死时的时间选择,更涵括赴死的原则与精神信仰在内。李贽所追求的"死所",关键在凸显自我主体的意志,即便生死大事,亦要自我来掌控。李贽的生死观主要是"无生死"之佛说;而李贽自杀的根本原因则是求"烈烈之名"。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