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朱子的性理学:仁义礼智四德由来之考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海哲学研究集刊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格物穷理   仁义礼智   性即理   理气论  
描述: 朱子的理气论是其理论的特殊处此乃先秦儒者所无,顺着时代的发展因应而生。且在宋明儒学之三系2 一理学(朱子属理学) 、心学、气学中, 朱子学的特殊理气论常成为其他二系攻击之重点所在。故在此吾人研究理气论发展的轨迹与脉络,在形式上可能受了些佛学的刺激, 佛家言空理,即物言空,朱子学亦即气言理,所不同者在於内容,佛家言空, 而朱子守着儒家的份际言实事质理,仁义礼智是我固有之, 是定理, 对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而言, 这也是实事实理, 不可认为无自性, 这也是儒佛之间的差异处。至於儒学内部而言, 宋明理学三系之不同, 朱子的理气论重理,与心学的重良知、气学的重气亦不同。此本文便是谈朱子所重视性理学之内容, 及性理学之形成作一考察。
越儒黎贵惇的中国想像
作者: 暂无 来源: 当代儒学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物产民情   使节交流   理气论   地理   地气  
描述: 越儒黎贵惇的中国想像
越儒黎贵惇的宗教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当代儒学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鬼神   同气相感   仙佛   祭祀   理气论  
描述: 本文探讨越南後黎朝(1428~1789)大儒黎贵惇(1726~1784)的宗教思想。黎氏的「宗教」思想涉及儒、释、道三教以及各式的堪舆、风水、卜算之术,范围实在太广。本文则拟就黎氏作为一「儒者」,对其「儒学论述」中有关鬼神与祭祀之内容进行探讨,至於道、释与堪舆仙怪之说,则随文脉讨论之。黎贵惇的儒学-宗教基本思维主要脱胎於宋儒朱熹的「理气论」架构,但与朱熹「由气化见德化」的立场不同,黎氏在朱子学的理-气结构中较多发挥「气性」一面,因而其鬼神祭祀的论述中也带有强烈「气化」色彩。
试论朱子对儒家道统的礼学实践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汉论坛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祭祖礼   书院祭祀   道统   理气论   礼学实践  
描述: 面对宋学空疏的流弊,朱子认为儒家道统论极易流为主观不实的空谈,于是他将道统论与书院祭祀相结合,严肃地规整了书院祭祀中的道统谱系,这既是他基于儒家道脉实在性、统一性缺失的忧患意识做出的礼学实践行动,也与他长期思考士庶祭祖礼密切相关。而针对道统祭祀中祭者与被祭者之间的“感格”及统绪非连续性等难题,朱子则以“气类相应”、“动心达气”、“行道传心”等理气论思想进行了诠释。
从朱熹鬼神观谈三教辨正问题的儒学理論建构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吴哲学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鬼神   魂魄   朱熹   占筮   宇宙论   祭祀   理气论   阴阳  
描述: 朱熹建構理氣論的形上學系統以論究天地萬物,甚至以魂魄論說鬼神,從儒學史來看,那個在孔子處不談的鬼神問題,在董仲舒處以天的角色大談的天神問題,在張載處以神化作用解消的鬼神問題,卻在朱熹這裡以理氣論的結構而予以知識的說明,包括了人死為鬼的可能性說明、祭祀感格的可能性說明、占筮感通的可能性說明、民間祭拜行為的意義說明等,鬼神在儒家哲學的理論體系中有了意義明確的存在性了。本文對於此一議題的討論重點便是在說明朱熹理氣論認識架構下的儒家鬼神觀是如何建立的,以及朱熹說明儒者應如何對待此一在經驗世界中確有其事的鬼神現象,最後再整體討論經過朱熹的理論建構之後儒釋道三教的理論辨正又進至了一個怎樣的新境,檢討其說是否真正撼動了儒釋道三教價值辨正的理論衝突問題。
朱熹理学与佛学之交涉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与文化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空理   实理   道心人心   静坐   一心开二门   缘起性空   事一分殊   心统性情   圣贤   居敬穷理   理气论  
描述: 朱熹三十一歲後專意於儒學,但是早年沉潛於佛學,讀過十四種佛經,在其著作中所引用的佛家語,有六十一則,乃理學家之冠。佛學是朱子理學借鏡的思想範疇、思維方法。他藉闢佛來對比儒佛之異,自覺地開展建構了他的理學思想體係。朱子理一分殊的存有論係受華嚴理事圓融觀之啟發而借鏡資用。然而,朱子卻有出於佛學處,所謂:「佛說萬理俱空,吾儒萬理俱實。」 朱子的心性論採心統性情說。「性」屬本體論的「理」層級,「心」與「情」屬宇宙論的「氣」層級。他用佛家薰染的習心習性解釋氣質之性,以心之居敬窮理來變化氣質,轉惡向善說,頗有借鏡於佛家以智轉識去人欲之執。朱子謂人心道'必乃一心之發,主張以道來端正人心,頗神似於《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以真常門轉心滅門的說法。朱子「敬」貫動靜及主靜坐養敬之實踐工夫,頗似禪定工夫。然而,朱子的「格物」非體證空理空性,而指向究明事物的所以然之理及人倫之間所當然法則。他對終極價值,抉擇了儒家生生不息的居仁由義之聖賢路而非涅槃寂靜之成佛,這是他出於佛學且有異於佛學處。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