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刘敞的生平、人品及其经学著述与经学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余高专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平   经学思想   刘敞   经学著述   人品  
描述: 刘敞是宋代文化名人,祖籍江西新余,出身于官宦世家,其广博的学识和正直不阿、勇于上谏的品格,受到几任皇帝的赏识以及朝廷大臣们的赞叹和钦佩;其为官任上,清正廉明,事事处处替民着想,为民做主,深受百姓的尊敬与爱戴。他在文化学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对经学的研究,尤其是在《春秋》学方面颇有研究。他的经学思想一改汉唐先儒以章句注疏为主的经学研究风尚,开创了敢于惑古疑经和以己意说经的义理经学研究新风气,由此成为宋代经学风气转变的标志性人物,为宋代的经学研究带来了新思想和新面貌,也为宋代的经学研究,即宋学的兴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北宋释契嵩的生平及文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文   言文   生平   古文运动   释契嵩  
描述: 契嵩是北宋倡导儒释融汇的著名僧人,在禅宗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文论是北宋释子文论的代表。他对于“人文”、“言文”的论述,兼有古文家、道学家、政治家诸种之长,其意义和影响不可低估。
唐代巴蜀文人仲子陵生平考述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仲子陵   禘■   巴蜀文学   生平    
描述: 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但由于典籍记载的缺佚,本文仅简单对其生平行年进行考述,以期对于全面了解中唐巴蜀文学状况能有裨益。
陈毅与知识分子相知情深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春秋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格精神   人才资源   生平   知识分子   陈毅  
描述: 陈毅素有儒将之誉,著名诗人柳亚子有诗赞他“兼资文武此全才”。他既是老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又是豪放的诗人、儒雅的文化人。
脊梁铁硬谢枋得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史志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谢枋得   爱国主义精神   诗歌创作   生平   南宋  
描述: 谢枋得(1226-1289年),字君直,号叠山,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和诗人。原籍信州贵溪县(江西省),居弋阳县新政乡儒村里。远祖居会稽,历三十三世后迁至福建,徙居邵武乌州至四十四世。
魂绕梦牵游子情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春秋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溥儒   教育家   生平   台湾省   台静农  
描述: “未名四杰”之一的台静农,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作家和学者,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金石家,对于绘画也有相当功力。他与当代著名画家、诗人溥儒有一段特殊的交往,在海内外传为佳话。
纪念蕅益大师诞辰400周年 蕅益大师的生平和佛学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佛教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学思想   个人修养   中国   生平   蕅益大师  
描述: 我国明代四大高僧(莲池、紫柏、憨山、藕益)不仅生活在同一时代,而且思想主张也有共同之处:他们都主张佛教各宗并进,释、道、儒三教一致。
元代“耆宿”郑元祐考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天中学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硕儒   道德   文章   耆宿   郑元祐   生平  
描述: 郑元祐学问“淹贯而博洽”,行为“纯诚而笃实”,见识“高明而正大”,文章“雄深而雅健”,书法“严劲而端丽”。作为元代中后期的“耆宿”“硕儒”,他堪称“一代之伟人”“天地之全人”,值得今人学习和研究。
乱世尚有王湘绮
作者: 暂无 来源: 书屋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文学创作   卷帙   生平   查阅资料   乱世   诗文集  
描述: 王氏囿于时忌,诗文有时有意晦涩为之,据说只有其长子王代功能解,而不幸的是王代功又过早弃世,让杨钧、刘禺生等一班“粉丝”硕儒顿足抱憾。 不意马老叹息二十年后,周柳燕教授的《王闿运的生平与文学创作》竟然
孙中山的参谋总长李烈钧
作者: 暂无 来源: 炎黄春秋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参谋总长   中国   生平   孙中山   军事生涯   李烈钧  
描述: 李烈钧,字协和,江西武宁人,生于1881年2月4日。李烈钧之父李骏兴与其兄弟数人都参加过太平天国起义,为忠王李秀成部下。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李骏兴兄弟返回故里,但是反清决心不移,故其兄弟面部或手臂上针刺“太平天国”四字始终保存,以明心迹。这样的家庭环境,对李烈钧成长影响很大。李烈钧在其撰写的自传中写道:“先严兄弟四人太平天国时均弃儒从军,事败返回故里……稍长,见先严与诸伯叔面部或手臂均有针刺‘太平天国’四宇,叩问其故,心怦怦欲动焉。及年十二,闻父辈述甲午战争,国军挫败,余虽幼,憬然若有所悟,思雪斯耻,始蓄投笔从戎之志。”李烈钧1902年入江西武备学堂,1904年赴
< 1 2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