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房改目的、目标与核心之我见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体制改革   目标   目的   住房改革  
描述: 当前对房改目的的提法很多,对房改的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缺乏系统的研究与权威的提法,对房改的核心认识不一。对此,笔者提出一些浅见,供研究讨论。房改的目的房改的目的,提法很多。诸如住宅商品化、私有化、抑止
传统儒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 任红敏   来源: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价值和意义   目标   传统儒学   素质教育  
描述: 素质教育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的素质教育立足于人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从而培养出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平衡发展的继承者和建设者。从立足于人
儒家传统对于知识与价值的理解与诠释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评论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解与诠释   价值   知识   儒家传统  
描述: 西方文化以知识与价值的紧张与两裂为基本特征。中国文化则呈现为知识与价值相统一的特色。先秦儒、道、墨、法诸家,虽然其相互不无差别,但都以二者的互补与互渗为指向。具体到儒家来说,从孔、孟、荀之仁智双彰
血亲情理还是理性主义--中西方德性与知识研究视角透视
作者: 暂无 来源: 晋阳学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血亲情理   德性   知识   理性主义  
描述: 知性在西方的哲学中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是理性在意识中的思辨反思,是感觉知觉的综合而形成的概念能力向度。但一旦当知性所欲求的知识与力的冲动相联系而具有伦理精神,其德性的形成即具有理性主义的特征,或者说
孔子与柏拉图知识观比较研究
作者: 王立宗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智慧   知识观     真理   知识  
描述: 知识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长新的话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古今中外的思想家见仁见智,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或意见,但也存在着一些相似的观点和立场。在卡尔·雅斯贝斯所谓的“轴心时代”,中国的孔子与
知识林”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闻知识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事件   新闻价值   巴尔扎克   科学幻想小说   写作   尼克松政府   人情味   收集资料   知识   新闻失实  
描述: 成功者的秘诀: 儒勒·凡尔纳的“五多”科学幻想之父儒勒·凡尔纳,为了写出更好的科学幻想小说,在平时收集资料时做到“五多”:多读、多想、多比、多用、多记。他在从事写作的40多年中,所以能写出《海底二万里》、《神秘岛》等名
自信,源于更高的目标在前方
作者: 暂无 来源: 军营文化天地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军旅画家   现实主义   军事历史   自信   目标   新中国   革命历史题材   美术创作   写生   作品  
描述: 在当今军旅油画家群体中,孙立新是以全面、稳健而为人称道的一位。他的画笔或在沉厚的历史中徘徊回响,或在当下生活和军营中游走激荡,或在自然的怀抱里畅怀吟咏……体现出非同寻常的综合能力和良好的专业素养。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当过10年美工师的孙立新,至今还记得这样一句话:"看不到导演痕迹的导演才是好导演。""不刻意"可能是他做人的准则,也可能是他艺术的追求。但是朴素、真诚地去画画,却是他一生不变的理想。凡熟识孙立新的朋友,都不难感觉到他沉静、儒
中韩历史中儒家知识与政治权力之关系:不可分割性与互为紧张性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朝鲜   权力   中国   儒家   知识  
描述: 19世纪以前中国与朝鲜的若干历史实例表明,"儒家知识"与"政治权力"在中韩两国文化中既有其极端密切的互动,但又有极为紧张之关系。第一,儒家"知识"与中韩政治权力既互相依赖又互相渗透,但"知识"与
明清晋商“学而优则贾”价值取向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经济问题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经济   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   知识  
描述: "学而优则仕"是隋唐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理所当然的价值诉求。然而,明清晋商却断然提出"秀才学生意——改邪归正",令"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学而优则贾"的价值取向促进了知识与经济的内在结合
略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道德可教性”思想
作者: 刘巧利   来源: 《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暨中国教育史研究六十年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苏格拉底   孔子   可教性   知识  
描述: 本文围绕道德可教性这个道德教育的前提性问题,阐述了孔子和苏格拉底对道德是什么、道德是否可教的重要思考。具体论述了性近习远和美德即知识的命题,比较了二者对于道德可教性思考所体现的异同。
< 1 2 ... 297 298 29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