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试论孔子“孝”的思想及其意义
作者: 夏慧杰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孔子   儒学思想   伦理道德  
描述: 在孔子儒学思想体系中,“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它与“仁”和“礼”都有着内在的关系。那么,孔子关于“孝”的思想是如何孕育和产生的?它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对当代道德建设又有着怎样的意义? 全文分成四章对以上问题加以探讨和论述。第一章,追溯“孝”的本义、“孝意识”的起源以及孔子“孝”思想的渊源。“孝”的本义是亲亲之爱,指子女善事父母;“孝意识”基本成熟于父系氏族公社时代;孔子“孝”的思想是对作为西周礼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孝道的继承和发展。第二章,分别探讨孔子思想体系中“孝”与“仁
孔子朱熹理想社会观
作者: 徐公喜   来源: 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朱熹   儒学思想   哲学思想   和谐社会  
描述: 一、中国古代圣贤没有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 国家领导人在谈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时,曾经引用了一段古代先贤们心目中关于理想社会的理念的表述:“比如,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礼记·礼运》中捕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论柳宗元开放的儒学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学思想   开放性   柳宗元  
描述: 柳宗元生活于儒学转型的中唐时代,他在当时新春秋学派的影响下,汲取先秦儒家的实用理性精神,结合自己的政治实践,构建了自己开放的儒学思想。这种开放性表现为从训诂走向义理,从章句走向现实;融会诸子,统合儒释;儒文结合,文以明道这三个层面。他开放的儒学思想达到了当代思想的最高水平。
浅论魏征的儒学思想及其实践
作者: 梁瑞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魏征   研究探讨   儒学思想  
描述: 魏晋以降,佛、道思想盛行,儒学衰落。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统一 全国,虽提倡佛教,但亦崇重儒学。隋炀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儒学得以迅速复兴。魏征生活在儒学回归政治主流的时代,加上家世儒业的影响,形成其浓厚的儒学思想。但在隋末乱世中,魏征无法施展才智。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政变后,魏征遇到一心求治的唐太宗李世民,才找到实践其儒学思想的机会。本文从魏征儒学思想的形成入手,着重论述魏征“正君德”、“求仁政”的儒学实践,阐述魏征儒学实践的作用,总结魏征儒学思想的特点、历
论曾巩的儒学思想和散文创作——以与儒家经典的关系为中心
作者: 闫树立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曾巩   儒学思想   散文  
描述: 明茅坤说:“曾南丰之文,大较本经术,祖刘向,其湛深之思,严密之法,自足以与古作者相雄长。”清人张伯行也说:“南丰先生之文,原本六经,出入于司马迁、班固之书,视欧阳庐陵几欲轶而过之,苏氏父子远不如也。”根据明清人的言论,本文尝试从儒家经典影响的角度来研究曾巩思想及其散文创作,力图揭示曾巩儒学思想多发明儒家经典,论治道必本于正心诚意,论礼乐必本于人之性情,论学必本于务内,论制度必本于三代之法。 在论证过程中,本文首先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入手,以为宋儒(石介、欧阳修、曾巩)回向三代的政治设想和对“道统”的
朝鲜王朝时期儒学思想的基本问题——以性理学和实学思想为中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思想   实学思想   儒学思想   岭南学派   士大夫   理念性   朝鲜王朝   主导意识形态   理学   佛教思想  
描述: 从高丽末期到朝鲜王朝初期,主导韩国社会前进的势力一直是士大夫。这与中国宋代的情况并无很大的区别。(参见崔承熙,第119页)他们批判了作为之前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佛教思想,从理念上试图克服高丽时期的思想。在把朝鲜建成为一个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国家的过程中,先朝的官僚儒学者以及其反对力量——士林派,在理念、方式上产生了极深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理念性的冲突逐渐深化,后来便分化成了朝鲜后期畿湖学派和岭南学派。另外,中国的朱子学传到朝鲜后,这时发展成为性理学。
承传道统 考辨源流:读《儒藏》“史部·历代学案”
作者: 暂无 来源: 儒藏论坛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宗羲   宋元   儒学发展   儒学文献   儒学思想   发展史   学案   源流   史部   道统  
描述: 最近,由四川大学古籍所编纂、四川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儒学文献的大型丛书——《儒藏》第一批50册,其中有23册是史部的《历代学案》(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内容包括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