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道家学说及其对中国审美精神的塑造
作者: 暂无 来源: 时代文学·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审美精神  
描述: 道家学说是诸子百家之先,老子、庄子等人的道本原论、辨证法、贵柔学说和体道功夫影响了儒、法诸家,以及后世的文人思想,塑造了道法自然、有无之辨、见素抱朴和辩证思维等中国审美精神。
孔子问津
作者: 李木生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初一年级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孔子   楚国  
描述: 【故事讲读】孔子周游列国时,曾碰到楚国的狂人接舆(yu)。他在楚国的名气很大,是个道家的人物,狂并不是疯狂,只是装疯而已。楚狂接舆就是不出来做官,甘心当种地的农民,他觉得那时的世道太坏了,打打杀杀全是不义的战争,而为这样的政府做事就是帮凶。
儒释道三家之实践精神
作者: 暂无 来源: 时代报告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佛家   实践精神   儒家  
描述: 儒释道三家凝聚着中国哲学的智慧结晶,是往圣先贤实践探索中的智慧成果.在儒释道三家理论探索的研究过程中,决不能忽视其实践的精神,应把握实践为重,研究并存的道路,从践行中体会把握三家哲学真正的精神内涵.学是手段,修是实践,证才是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完善自我,方为文而化之的真实含义.
儒释道三家之实践精神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东青年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佛家   实践精神   儒家  
描述: 儒释道三家凝聚着中国哲学的智慧结晶,是往圣先贤实践探索中的智慧成果.在儒释道三家理论探索的研究过程中,决不能忽视其实践的精神,应把握实践为重,研究并存的道路,从践行中体会把握三家哲学真正的精神内涵.学是手段,修是实践,证才是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完善自我,方为文而化之的真实含义.
先秦儒、道、墨家消费思想研究述评
作者: 暂无 来源: 消费经济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墨家   儒家   消费思想  
描述: 学术界对先秦儒家、道家、墨家的消费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儒家的"奢俭论"、"欲望论",道家的"寡欲论"、"无欲论",墨家的"节用论"等消费思想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并对先秦儒、道、墨家消费思想
苏轼与儒、释、道三家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艺生活(下旬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文学思想   苏轼  
描述: 北宋诗文大家苏轼学识广博,才智卓绝,他广泛吸纳儒、释、道三家思想,并博采诸家学说思想之机妙。儒、道、释三家思想不仅对苏轼的性情塑造和人生体悟有重要影响,还在其文学观念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苏轼将三家思想的诸多方面转化入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为推动文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苏轼与儒、释、道三家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文学思想   苏轼  
描述: 北宋诗文大家苏轼学识广博,才智卓绝,他广泛吸纳儒、释、道三家思想,并博采诸家学说思想之机妙.儒、道、释三家思想不仅对苏轼的性情塑造和人生体悟有重要影响,还在其文学观念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苏轼将三家思想的诸多方面转化入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为推动文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儒身论道品佛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间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修养   西游记   儒家  
描述: 以儒身论道品佛,其实就是在我们的生活和事业中,理解和运用佛家的性--慈悲和坚韧、道家的道--洒脱和兼容、儒家的明德来修身养性,这样我们面对时代变革,方能静下来,关注内心,看清自己,不迷失方向。
试论关公崇拜与儒释道的关系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西青年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佛教   关公信仰   儒家  
描述: 关公信仰是基于三国名将关羽而形成的一种崇拜和信奉的民间信仰。魏晋南北朝时期,关公还仅仅是张飞一起被赞颂的勇猛的武将。唐代,对关公和诸葛亮、张飞等人都有立庙。到了宋、元时期,关公被誉为真君、武圣。至明、清两代,关公已经被称为"忠义神武大帝"、"协天大帝"。关公庙也升格为武庙,与孔子的文庙并列。关于关羽由人而神、神而盛的提升过程是其由道生,由佛道兴,由儒盛。
乐之和美,治国以适——儒、道音乐美学观点浅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黄河之声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音乐美学   儒家  
描述: 春秋战国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在百家争鸣的音乐主张下,呈现以百花齐放的并存态势。儒、道作为其中的代表,它们以不同的审美观念阐释着音乐的美,并通过行之有效的观点依据展示着音乐所属的价值,在两者共性与个性的关联下,以独特的美学内涵,共同为我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发展增添了一份姿色。“和”为音乐的本质,“适”为音乐的方法,“用”为音乐的功效,本文从“和之美”、“适以度”、“用而至”三个层面对儒、道音乐美学观点予以浅析,意在探寻两者的内在规律和关联,明确各自的审美主张和文化内涵。
< 1 2 ... 68 69 7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