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儒、道思想对中医理论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中医   儒家  
描述: 中医创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理论的形成、发展、演变,多受掣于儒、道思想与方法,主要受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人合一论和精气神学说的深刻影响,使中医理论成为有着浓厚的儒、道思想和方法的知识技术体系
儒道情志与理想人格
作者: 暂无 来源: 济宁师专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理想人格   儒家   传统文化  
描述: 儒道两家的文化内涵及思想观点是相互对立的,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才能达到互为补充,使儒中有道,道中有儒,如此做人处事才能正确得当,应付裕如
从“由名入道”到“融道入儒”:略评冯友兰先生的名家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殷都学刊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由名入道   道家   名家   融道入儒  
描述: 本文考察了冯友兰关于名家的界定、起源、渊源、基本理念的研究及其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上的独特贡献,而且探讨了他是怎样“由名入道”的,真正弄清了名家与道家的内在关联;同时还探讨了他又是怎样“融道入儒”的,即怎样使名家成为道家达到“极高明”的基础或阶梯,而又更进一步以道家的“极高明”作为构建其新理学的核心理念
儒道情志与理想人格
作者: 暂无 来源: 昌潍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理想人格   儒家  
描述: 一种健全的心态和高尚的人格,为此,除应该在马列主义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外,还应向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道家则是儒家的补充,前者强调积极进取,后者倡导顺应自然,二者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各有所长,儒道提倡的人生要义和君子人格对今天理想人格的塑造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系统思想的起源
作者: 胡文立   酆明   郑怀洲   来源: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系统思想   规范化   道家   儒家  
描述: 本文以客观历史背景为依据,以儒、道家思想为基础,探寻中国系统思想的起源,将其根基建于中国悠久的古代文明之上,并进一步说明规范化管理思想及其哲学基础。
略论儒、释、道的生死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家   道家   比较   生死观   儒家  
描述: ,强调生死轮回,追求“常乐我净”;道家重乐生长生,强调生死自然。儒、释、道三家生死观及其实践,不但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文风景线,而且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发挥着不同的影响和作用
大学情意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务研究-以“儒、道、佛”三家为核心的理论反省与实务考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通识教育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大学   佛教   情意教育   儒家   通识教育  
描述: 本論文將針對大學情意教育展開理論基礎的反省與實務之研究。 首先,筆者將回到中華文化傳統中的「大學」,展開基礎性的論述,並由儒、道、佛三家做為立論的資源,意圖指出大學之情意教育與知識傳授、體能鍛鍊、道德陶冶不能分離,當總體視之,並落實於生活世界之中。 兩相對比之下,吾人將發現當前之大學之情意教育頗為殘缺,值得注意。凡此,與當前大學之教育理念及實際運作有密切的關係,筆者將據多年來從事教育工作的經驗心得,做出反省,並進一步提到更為理論與普遍的層次,做一哲學的反思。筆者指出當今大學之專化、小化、去人格化、去生命化、去情意化的現況,並做出哲學反省,期能對此問題做出清晰而判明的闡析。 再者,筆者將以通識教育為依歸,對以上問題做出回應,期能使此論題更加豁顯。
陶渊明的“安道苦节”及其人生境界
作者: 暂无 来源: 教学与管理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人生境界   文化传统   陶渊明   安道苦节   儒家  
描述: 陶渊明的“安道苦节”思想对其一生影响深远.本文主要探讨陶渊明这一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分析其在儒、道影响下的思想矛盾以及所作的人生价值选择.
中国兵家与儒、道、法各家的兼容与互补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汉论坛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道家   中国传统文化   战争起因   《司马法》   人的本性   《孙子兵法》   《论语》   中国兵学   中华文化  
描述: 谈到中国传统文化,一般都以儒、道、法等各家作为代表,特别是其中的儒家,更是作为中华文化的主干部分。至于说到兵学文化,许多人虽不否认它的杰出贡献,但常常又同儒、道、法各家分开;有时甚至被作为异端来对待。这一观察,全然抹杀了中国兵学与儒、道、法各家互补和互利的关系,也忽视了中华文化的兼容性格。中国古代学者们已经看到这种认识上的缺失。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李蛰说过一句极深刻的话:“吾独恨其不以《七书》与《六经》合而为一,以教大下万世也。”《七书》指《武经七书》,《六书》指六部儒家经典)这种见地,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真可谓独具慧眼。一、兵学与儒家中国的兵学与儒家有极密切的关系,从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外兵内儒”。儒家重教化,兵家重实力。由此,流行一种偏颇的见解:似乎兵家言必征战,专攻杀伐;儒家则仁义礼智,道德文章。其实,并不如此。在儒家代表性的著作──《论语》里,对战争并不一概排斥。孔子说:“天下有道,礼乐征代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代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也就是说,他只反对一种战争,即乱臣贼子犯上作乱,认为是属于无道现象,不可能延续很久;至于“礼乐征...
儒、释、道、医历史人物寿命比较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气功科学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平均寿命   敦煌文献   道家   中国古代   享尽天年   历史人物   遗传基因工程   健康水平   养生   古代历史  
描述: 根据我国著名学者姜亮夫、陈垣、陈国甫、任继愈、愈使初等人考证和审核过的史料,作者统计了从公元前472年至1910年,中国古代儒、释、医、道四家的历史人物共12021人的平均寿命如下表:这些统计资料来自世界上唯一的有2700多年不中断的编年史的中国,又经过专家的考证,在总体上应该是可信的。统计表明:一、古代历史人物的平均寿命远远高于普通居民的水平。大陆解放前,中国的社会平均寿命35岁,古代历史人物的平均寿命639岁,比它高出近29岁。这种情况是正常的,以唐代为例,敦煌文献中有唐大历四年(76),悬泉乡宜禾里《手实》(即户口簿)记载了已死居民43人,平均寿命力.2岁。隋唐历史人物951人,平均寿命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