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儒、道二化的文学思想家-刘勰学术思想归属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吴中文线上学术论文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劉子》   劉勰   《文心雕龍》   儒家  
描述: 本文基於前人对《刘子》作者为刘勰之相关辩证释疑、及《文心雕龙》与《刘子》二书之系统相关研究之基础上,欲作「儒道二化」学术归属的进一步深入探讨。首先,关於刘勰学术身分释疑与定位问题:笔者认为刘勰为一文学家兼思想家;其於学术流派归属方面为一「折衷家」,又以儒、道二化为要,是为「以道为体、以儒为用」。其次,其学术以道家为体:刘勰以道家为个人生命及文学创作之本源。在养生之道方面,其认为养生之顺序为「性全」、「清神」、「心清」、「形无累」以达「道至」,因此,着重在「防慾」、「去情」、「养气」以保「性全」。而「养气」与文学之关系亦密不可分,《文心雕龙•神思》认为神思的关键在於元气,故养气有利於文思的敏锐。最後,其学术以儒学为用:儒学为刘勰的入世思想理论。於礼乐治国方面,刘勰直承儒家雅正音乐而来,主张「乐心」为音乐的中心思想,认为「中和」之致为音乐最高境界,并重视以雅乐来改变风俗。於修德招福方面,其认为君子要慎其独,唯有不断地自我修德方能祈求福佑。笔者经由上述对《文心雕龙》与《刘子》之析论,认为二书相似度极高,当中透过「内证」以确认《刘子》为刘勰所作,亦使得刘勰的学术身分定位研究更为完整、深入。
从《信仰之旅》论林语堂的儒耶文化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吴中文线上学术论文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耶文化观   林语堂   《信仰之旅》  
描述: 从《信仰之旅》论林语堂的儒耶文化观
手书眞迹的《山海经》图-汪绂《山海经存》图像特色及其价值之探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吴中文线上学术论文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海经存》   新安画派   汪绂   《山海经》图  
描述: 《山海经》本系一部有图有文的奇书,虽然古图早已亡佚,但透过明清之际诸多《山海经图》版本的出现,不仅有望恢复《山海经》图文叙事的特色,亦能抉发《山海经》古图的踪迹。明代《山海经图》以胡文焕、蒋应镐为两大《山海经》图像系统血脉,下启清代诸多《山海经图》。本文旨在豁显清中叶汪绂(1692-1759)《山海经存》一书整体的图像特色。本文研究方法即先考察汪绂其人及其着作,得出汪绂不仅与江永俱为同邑双儒的经学大家,又兼新安派婺源籍画家。後分别探析汪绂《山海经存》中的「图像造型」与「构图结构」,辅以明清之际诸版本的《山海经图》作比较,建构出汪绂《山海经存》中整体图像之特色,期能拂去汪绂《山海经存》图像为後人评价不高的遗憾,终以定位汪绂《山海经存》的图像在清代诸多《山海经》图本之价值。
敦煌变文〈茶酒论〉与唐代「三教论衡」的通俗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吴中文线上学术论文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教論衡   茶酒論   三教融合   敦煌变文   通俗化  
描述: 〈茶酒论〉为敦煌出土文献,现存六种写本:英藏二卷、法藏四卷。本文依据潘重规先生、项楚先生的分类,将〈茶酒论〉视为「变文」来探析。〈茶酒论〉现存约一千二百余字,篇幅不长,内容是以「茶」、「酒」、「水」分别象徵「释」、「道」、「儒」三教;作者以拟人的写作手法,先由茶、酒进行论辩、争胜,最後水出面调解作为结局,呈现诙谐的戏剧性,亦蕴含茶酒文化,三教论衡、融合的思想。本文侧重於「通俗化」的观点,分析〈茶酒论〉的通俗谐隐性质之外,再由「三教论衡」趋於通俗化的现象所带来新的创作元素,说明〈茶酒论〉的写作手法、思想内涵正是属於这条脉络下的产物。
析论朱子与门人对义理的歧见:以徐昭然、刘黼为讨论对象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吴中文线上学术论文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朱熹   徐昭然   刘黼  
描述: 近代研究者探讨宋明理学,以程、朱、陆、王为论文大宗,其中,朱熹又为讨论宋代道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因为各人的理解不同,朱门弟子对义理的诠释,未必尽合其师。近代对朱子门人的研究,焦点往往集中在福建与浙江门人,本文则选取江西门人徐昭然、刘黼为探讨对象。徐昭然早年习佛、老之学,对「心」、「性」的论述,颇异於朱子。刘黼被称作庐陵醇儒,师生对某些概念的解读略有差异,如道心与人心、经与权、义与利等。
明蕅益大师着述系年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吴中文线上学术论文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八不道人传   周易禅解   灵峰宗论   阅藏知津   阿弥陀经要解  
描述: 明蕅益大师(1599-1655),江苏吴县木渎人,俗姓锺,名际明,号八不道人。少好儒学,誓灭释老,偶阅蓮池大师之《自知錄》、《竹窗随笔》,遂取己所着辟佛論焚之。服父丧期间,闻地藏菩萨之本愿,始萌出家之志。二十四岁就憨山大师之门人雪嶺剃度。尝学华严、天台、唯識,欲统一禅、教、律,综合佛教诸家体系,惟於实践上侧重念佛,主张融合儒、道、佛三教。蕅益大师的着述丰富,其着名者有《阿弥陀经要解》、《周易禅解》、《四书蕅益解》、《阅藏知津》、《靈峰宗論》等五十余种,兩百余卷。民国二靈学人之《明蕅益大师着述年谱》是以「年谱」的形式,研究蕅益大师着述最早的文献资料,具有明清佛教传记研究的价值。但刊印以來距今六十余年,文献史料过旧,版面字迹模糊,本〈着述系年〉的研究工作即在补正《明蕅益大师着述年谱》的错误与不足之处。
「复古求变」与「大雅罪人」:论王世贞《艺苑卮言》诗词观之异同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吴中文线上学术论文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求真   诗词观   王世贞   艺苑卮言   复古  
描述: 历来明代文学的探讨,多聚焦於诗文复古脉络上,然而面对同等的政治社会背景,其他文类却受不同的影响。王世贞《艺苑巵言》中的诗词观不同,但其异中有同。其诗文主张「复古求变」,调整前人主张,而论词又言「宁为大雅罪人,勿儒冠而胡服也」,公然反对南宋人雅正的词学观。基於明人对诗词定位的不同,而使其发展各异。王世贞诗学受复古派影响,但鉴於执着复古将会有模拟之病,故以「复古求变」,不排斥向古人学习,但要能从中变通,保留自我情感,避免片面抄袭陈句。而其论词以「宁为大雅罪人」自比,主张词以言情,不排斥艳情之作,回归《花间》传统,而又以词为诗文余事,故发挥其休闲性质,无顾忌地将真实情感表露无遗。如此看似不同的诗词主张,其实所重视的同处皆在於作品的真实情感。 无论诗以言志、词以言情的定位差异,王世贞观念中以作品之真为考量,面对明初以来的理学、台阁、复古等风气,文学多有失真弊病,王世贞论诗词以不同的方式,求其存真,而随着明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兴盛,传统文人的身份已经转型,加上俗文学的影响,使得明代文人逐渐世俗化。词作为言情之用的非主流文学,受如此风气影响,逐渐趋於浅俗,甚至有曲化的现象。本文论述王世贞《艺苑巵言》诗词观念的异同,藉此理解明人诗词观念中求真的精神,并厘清明代文学史中被认为「诗学复古」、「词学衰蔽」的笼统误会。
杨仁山《论语发隐》析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吴中文线上学术论文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佛融合   论语   以佛解儒   杨仁山   援佛入儒  
描述: 杨仁山(1837-1911),在近代佛教史上算是开风气之先的人物,世人称誉他为「中国近代佛教復兴之父」。实际上,他既是一个认真研究佛法深义的学者,也是一位虔诚信仰的佛教徒,而他的佛教思想对当时的学术思想界,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杨仁山(1837-1911)毕生从事佛教的弘化护法的工作,先成立金陵刻经处,作为刻印藏经和流通佛经的处所,後又於该处设立只洹精舍、佛学研究会,为当时的佛教界培育一批优秀的人才。 杨仁山(1837-1911)作为一个中国近代佛教復兴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理念和学佛实践值得我们关注,从他流传下來的《杨仁山居士遗着》,不难会发现有儒释道三家的着作,内容相当丰富。本文拟以杨仁山(1837-1911)有关儒家着作-《論语发隐》一卷,进行分析讨論,试着去探讨其儒学思想,而《論语发隐》「以佛解儒」的诠释方式与明末藕益大师(1599-1655)《論语点睛》相似,是否亦是一种「援佛入儒」或「儒佛融合」,也是本文探讨的部份。
朱熹注《孟子》历史脉络之叹赜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吴中文线上学术论文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朱熹   《孟子》   经学   诠释   理学  
描述: 纵观中国经学的演绎,奠基在圣哲语錄与成德士儒互动上展开,做为「经典」的传统一方面做为价值思想的源生,启发修德治身之典范;另一方面,企慕圣贤的经典解释者,在优入圣域潜心揅所的勉志上,也透露了自身禀志的生命体验。因此,做为经典注疏的诠释活动,便成为迥向身心实践的为己之学,注入经典不竭的丰盈意涵。细绎经学的发展歷史,宋代经学是孟学发展史上承先启後的重要关键,既继往「汉学」旧风又下开「宋学」新风,由子部推尊入「经部」,不仅說明《孟子》经典地位的升格,也突显出孟学在歷史上的重要性。南宋•朱熹便是立足此交织共生的氛围下,黾勉为志展开儒学《四书》集大成的诠释大业。 本文立基於朱熹歷史脉络之探赜,以宋代经学和孟子升格发展歷史作对照,推溯时代变革影响其理学注孟之因,造成何以注孟以道统为尊,传承经学志业,重张儒学大旗回应佛、老挑战,遂以此关怀点做为論述进路。兹此,拟以二节分析:首先,即就朱熹何以建构《四书》系统取代《五经》核心,提出歷史脉络探源其道统传承。其次,揭櫫诠释方法,扭转隋、唐经传笺注,融并汉学、宋学解释治经,通经明理以展开理学新孟学,表彰《大学》、《中庸》、推尊《孟子》、《論语》开启後百年孟学发展歷史高峰,确立经学史上孟子屹立不摇正统地位。除此,还原其诠释立场,诠释方法,本文也将援引西方诠释学理論做为參照对比,试能予上述课题提出解释,诸此皆为本文讨論之所要。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