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孔子与耶稣政治伦理思想之比较
作者: 靳浩辉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孔子与耶稣政治伦理思想之比较
孔子学院与西欧主要文化传播机构的比较研究
作者: 王贝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建构主义   西欧文化传播机构   比较研究   孔子学院  
描述: 在建构主义看来,国际体系的基本结构是一种社会结构,而不是一种绝对的物质结构,观念或体系文化确定了国家行为体的含义和认同,确定了行为体的身份、利益,确定了其所从事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模式。国家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观念建构的,不是实力强国家形象就好,也不是努力塑造就能获得良好国家形象,国家形象是在国家间活动中建构的。孔子学院是我国为适应国际发展新形势而建立的,它通过汉语教学和组织中国文化活动,与国外大学、想要学习汉语的民众建立的直接的互动联系,成为建构国家形象的前沿。而孔子学院还是一个十分“年轻”的组织机构
孔子与耶稣生死伦理之比较
作者: 朱清华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孔子   生死伦理   比较研究   耶稣  
描述: 在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的今天,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已势如破竹、难以阻挡,中西方人深层次的价值观交流已无法避免。而如何清晰理解和顺利完成中西方人内在的、形上的生死交流,寻根究源,我们必须全面而深入的比对中西文化两大巨匠——孔子和耶稣的生死观。本文孔子与耶稣的生死伦理比较主要立足于《论语》与《新约·四福音书》两大文本,以生死本体论为基点,生死态度论为表现,生死价值论为核心,生死超越论为归宿,从四大方面对孔耶生死伦理进行全新的比照。生死本体论是孔耶生死伦理之根本,决定生死伦理的其他三个方面。孔子与耶稣关于生命的本
孔子学习观的现代启示
作者: 王大林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孔子   学习观   《论语》   君子  
描述: 孔子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古圣先贤,也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大思想家,他的思想充满了无穷智慧,至今仍在影响着世界。纵观孔子一生,他胸怀大志,笃信好学。从十五岁起,他就“志于学”(《论语·为政》①)。此后,他更是无处不学,“每事问”(《八佾》),“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为了“复礼”、“归仁”(《颜渊》)、“弘道”(《卫灵公》),直至晚年仍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地学习。可以说,正是由于终身好学才成就孔子的卓越。 当今时代正呼唤我们向孔子那样终身好学。因为我们生
孔子教育目标的再审视
作者: 牛冠恒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教育目标   孔子   学而   君子  
描述: 孔子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至深。对于其教育目标,历来学者大都认同是培养“君子”的,不过,对于“君子”的理解,他们更多偏向于道德方面。笔者试图通过对《论语》“学而”章的分析,重新审视孔子的教育目标,把其解读为是要培养弟子成为有学问、有能力、有道德和有官位的“君子”。孔子的这一教育目标是对其之前的夏商周三代教育目标的继承和发展。夏商周三代学校的教育制度是“学在官府”,其教育对象主要为贵族子弟,其教育内容主要是和政治活动密切相关的“六艺”和道德等,这也就决定了其教育目标是培养政治
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研究:以周代(周公)的德政为背景
作者: 李犇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德政   孔子   礼乐   周公   天命  
描述: 本文主要研究孔子“为政以德”思想,注重于以周代的德政实践和周公的德政思想为背景,力求“返本开新”。本文深入研究了周代的“天命”信仰和“礼乐”文化,从而探究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根据。本文也着重分析了周公德政思想,阐明了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直接来源。在此基础上,深入把握孔子“仁—礼”体系的内涵,并论述了“礼乐之治”的理想境界。 周人以“天命”代替殷商的“帝”或“上帝”,从而为周取代商提供了理论依据。天命无常,但赏罚有常,其根据就是“德”。周公提出了以“德”为核心,上配天命,下保民
儒学在中国民主转型中的困境与出路:梁漱溟与徐复观民主思想比较的视角
作者: 李秀丽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主思想   新儒学   徐复观   梁漱溟   文化思想  
描述: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开始了现代化运动,先是经历了学习西方器物的“师夷长技以制夷”阶段,后又致力于“变政”,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民国成立以后,中国政治并未走上民主轨道,知识分子开始认为中国真正的问题在于文化。于是生发民国八年随五四运动而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激烈的反对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大旗,从根本上否定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在此背景下梁漱溟首先站出来重新倡导儒学传统,他在民国九、十年间进行“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演讲,直接与此西化风潮相抗衡,也由此开创了现代新儒学的研究。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