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以情释儒”:从《陶渊明》看朱光潜抗战时期情感论美学的构建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情感   美学   陶渊明   朱光潜   儒家  
描述: 《陶渊明》作为朱光潜作品中少有的一篇作家论,极受朱光潜本人的重视。历来论者往往关注《陶渊明》一文中直接提到的朱光潜与陈寅恪的"儒道之辨",却忽略了另外两位没有直接提及的人物:梁启超和鲁迅。前者作为朱光潜跨越时空的盟友,旁证了朱光潜对"情"的解释并非是从个性与时代之关系入手,而是与其文艺心理学思路有着莫大关联;后者作为朱光潜刻意回避的对象,其对朱光潜"静穆"说的批判提供了朱光潜后来以儒家调和思想重新阐述陶渊明的重要起点。二者均证明朱光潜的陶渊明论绝非人格投射说所能解释,而是其抗战时期情感论美学构建的产物。
章太炎的思想学术与鲁迅《故事新编》的写作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诸子观   《故事新编》   鲁迅   章太炎  
描述: 鲁迅与章太炎的直接接触,时间非常短暂,鲁迅自章氏那里获得的影响,体现在文章形式、现实关切与诸子观三个方面。本文以鲁迅1922年至1935年写作的《故事新编》集为中心,对照章太炎的诸子学说,理清《故事新编》中对儒、墨、道、侠几家的书写与章氏思想的异同,进而认为鲁迅对儒、墨、侠的演义,就思想内涵而言,并未脱出章氏的框架,而真正超越其师之处,在于对老、庄的重新塑造中。
时间碎片中的日常生活史——论《望春风》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时间   《望春风》   历史   返乡  
描述: 《望春风》是作家格非以碎片化的时间建构的建筑群式小说,在这个建筑群体里面汇聚了儒里赵村的日常生活、民风民俗以及历史大背景之下的地方性知识。通过一种虚拟化的、仪式化的返乡,格非表达了自己对于古典传统在城市化时代中衰亡的惋惜之情,也表达了在泥沙俱下的当代社会回到传统的渴望和重建社会价值的可能性。
“化俗”之超克——鲁迅《起死》的叙事渊源与主旨辨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杂剧《逍遥游》   鲁迅   “叹骷髅”叙事   “化俗”  
描述: 鲁迅《起死》的叙事渊源可以追溯到以王应遴杂剧《逍遥游》为代表的“庄子叹骷髅”叙事。王应遴一方面不满浊世,利用庄子思想来“化俗”;另一方面不满“叹骷髅道情”所体现的道教“诱人入道”之世俗性一面,于是将道情中道教神仙庄子改写为杂剧《逍遥游》中满口“释道与儒门总归一理”“但做心性工夫”的新形象。鲁迅延续了杂剧《逍遥游》的“讽世”精神,同时舍去旧“叹骷髅”叙事延续的道教神仙之庄子形象,复归其“齐物论”哲理,让庄子的“哲理”与来自原始宗教的具有超越性的鬼魂与司命、来自现实生活层面的“野蛮”汉子杨大展开对峙,呈现出理性主义的“化俗”式启蒙的局限性。
论许地山小说中不同宗教文化的结合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禅境   许地山小说   基督教   宗教文化  
描述: 许地山的小说创作思维深受儒释道既能合一又能作为独立的文化价值存在的特征的影响。他能提取儒释道基督文化各自的某一分支,再将它们结合起来,帮助作品描绘多样化的人生命运,建构真善美的主观精神世界。他的几部经典小说即表现出以下特征:道家的物化思想在一部作品中代表较低的生命层次,在另一部作品中则被神化,并和基督教的牺牲精神汇融;道家的自然心态和基督教信仰融合成入世的“禅悦”,又有对追求出世的禅境的书写,不无基督教式的执著;以“儒化”的写法让儒家和基督教在利他之“行”上和合,可见调和,兼容二者的文化心理。
郭沫若“五四”时期尊孔崇儒的特质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郭沫若   反孔非儒   尊孔崇儒   新文化派  
描述: 郭沫若与孔子、儒家文化的关系历来是一个重要却又歧见迭出的话题。文章在重读郭沫若“五四”时期的相关论述后认为,郭沫若的“尊孔”,尊的是孔子这个人,而非历代儒家粉饰之后的神,更不是被当作敲门砖的孔圣人;郭沫若的“崇儒”,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而非历代注疏建构起来的其他儒家。其独特的“尊孔崇儒”所体现出的重估一切价值的精神,与新文化阵营其他知识分子在“反孔非儒”中体现出来的精神正相吻合而非相互抵牾,故而二者是“殊途”而“同归”的关系。
评尹奇岭著《民国南京旧体诗人雅集与结社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雅集   新文学   民国时期   晚清民国   文化中国   文学史   传统文化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旧体诗词   南京  
描述: 除去战乱纷争和无所不在的紧张气氛不谈,就文化中国而言,晚清民国是富有魅力的时代,一批传统文化学养丰厚的硕儒大师与留学西洋、学贯中西的大才俊彦,共同撑起了文化中国的灿烂天幕,而旧体诗词的落霞余辉正是这天幕中的景致之一。长期以来,现代文学研究往往是在旧体诗词及诗人缺席的情形下进
理想人格追求中的生命形态:论林语堂小说创作的人物构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封建礼教   《京华烟云》   道家文化   思维定势   儒道互补   道家思想   林语堂小说   生命形态   理想人格   “互补”  
描述: 林语堂自称是个“理想主义家”和“冷眼看世界的哲学家”,在现实生活中还和艺术创作上都追求一种飘逸洒脱、超越现实的理想境界。他的小说以“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为主旨,在浓重的文化氛围中铸造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由于林语堂“一捆矛盾”的博杂思想表现为动态的忽东忽西、时道时儒或亦道亦佛,因而他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也表现了人物性格的“互补”性、“和谐”性,而且浓缩了他常自乐道的庄禅思想和构建世界文化的人生理想,从而显示了他独特的审美取向与多元的文化追求。
郭沫若早期文学观与西方文学理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泛神论   亚里士多德   传统文化结构   浪漫主义者   中国现代作家   郭沫若   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观   文学理论   形成过程  
描述: 可以说,在五四时代的中国现代作家中,很少有人在文学观上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个性。他们的理论个性(以及创作个性)当时处在艰苦的形成过程之中。这一过程同时就是作为整体的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学思想在开放性的世界文化结构中的形成过程。以溃解的传统文化结构中崩散出来的早期现代作家的意识是四分五裂的,传统作家与传统文化结构之间的那种契合与同一的关系已经不复存在。中国早期现代作家被投入一个多元复合的世界文化结构之中,这是一个矛盾张力场:其中不再只有孔孟老庄,而且还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不再只有儒
从我的前辈沈从文先生说起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沈从文   文化革命   作家   张天翼   中小学   中国现代史   郭沫若   湘西   抒情小说   叶圣陶  
描述: 在我的故乡湘西,出现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两个奇人,武有贺龙,文有沈从文。不过在乡下,沈从文的名字不象贺龙那样为妇儒皆知。就是如我这样的文学后辈,早先也并不知道同乡故里有这么一个大作家,未知其人,也未见其文。对沈先生同时代的作家,我最先知道的是鲁迅、叶圣陶、茅盾、夏衍、巴金、张天翼、冰心、郭沫若等,他们的名字在中小学课本上有。我念初中时,还没开始文化革命,能读到他们的作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