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试论孔子教育哲学思想的当代性
作者: 杨维   来源: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当代价值   哲学基础   孔子   教育思想  
描述: 孔子的教育方法、教育对象、教育理想、教育内容都充满着哲学思想和辩证思维。他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教育方法和“有教无类”的全民普及教育主张以及德才兼备、知能并重、全面提高素质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教学、社会管理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对改革现行教育体制、确定教育目标和内容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和借鉴价值。
论先秦儒家中和文艺观及其诗学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和   文与质   礼乐   诗学张力  
描述: 在礼崩乐坏的背景下,先秦儒家继承三代以来的礼乐文明并加以损益,提出了复礼的社会价值理想。与此同时,儒家中和的思想观念开始以文化审美的形式被确立,从而进一步发展为艺术美学的重要原则。由此围绕着中和观所形成的文艺核心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构成了古代诗学发展进程中的强大张力。
三教合一:《水浒传》宗教美学思想初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宗教美学   三教合一   《水浒传》  
描述: 儒、道、佛三教思想的融合,是《水浒传》宗教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水浒传》小说中具有浓郁的儒、道、佛三教的观念和思想,体现了我国民族宗教的儒、道、佛相融相通的特点。
论《红楼梦》首回甄贾两家的儒道思想寓意
作者: 暂无 来源: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贾雨村   《红楼梦》   思想   甄士隐   儒道  
描述: 《红楼梦》首回关于甄士隐贾雨村两家的叙写具有对比性,作者以甄贾对比来写出世入世与善恶雅俗,用甄士隐代表道佛高雅与儒"仁"本心,以贾雨村代表儒俗刻板及功利之心。小说也通过描写甄家对儒道思想的社会缘起进行寓示,甄家地名勾勒仕途世道,甄士隐和封氏的姓字展露"仕""隐""封""废"本事,封氏性情保守喻儒家"礼""义",甄士隐性情转归道家"仙""隐",二人不同的性情分别寓意儒道的出路,而甄英莲则寓意儒道结合的"应怜"无果。
中江藤树排佛思想初探——以前期著作为中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林罗山   排佛   持敬     纯儒  
描述: 中江藤树是活跃在日本江户前期的儒学家,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藤树创立了藤树学,并被后人尊称为“近江圣人”。在中江藤树的思想体系当中,其对佛教的态度历来很受研究者的重视。《安昌弑玄同论》《林氏剃发受位辩》和《持敬图说》是藤树前期关于儒佛论争的具有代表性的论著。本文以藤树前期著作为中心,通过对其解读,试对以志在成为“纯儒”的青年藤树排佛思想进行考察。
刘尔炘及其还醇时代
作者: 暂无 来源: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尔炘   八社   以理驭气   还醇时代  
描述: 刘尔炘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胸怀济世安民的远大志向,积极用世,思考时变,终成一代醇儒。本文拟就其生平、哲学思想在机器主持下的现代社会的反思及其苦心独诣、为全人类勾画出的大同社会作一介绍和寻源,以启发我们的思维。
甘陇硕儒——刘尔炘
作者: 暂无 来源: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物质文明   西学   斋日   理学家   五泉山   儒家文化   儒家学说   传统儒学   变通思想   “理一分殊”  
描述: 儒家学说在西学东渐的近代,在京津及东南沿海等较为发达的地区曾大受挞伐,然而在西北内地较封闭的甘陇地区,却仍有人极力维护儒家道统,尊崇孔学,以期同西学抗衡。刘尔(火斤)就是这样一位大儒。 传统儒学之被排斥、扫荡一直持续到“文革”时期;到八十年代初,人们才能回过头来较客观地对待传统的儒家文化,实现了由封建社会的完全肯定到近代的全面否定至现代的批判继承,即扬弃的过程,完成了正反合历史的、逻辑的统一。刘尔(火斤)在近代坚持儒家学术,显示了他在学术上的坚定性。 刘尔(火斤)(1865-1931),字洞初、又宽,号晓岚、果斋、五泉山人。甘肃皋兰(今兰州市)人。他自幼刻苦读书,努力求学问道,终成为大儒。
走出文化发展的历史误区:读李贽《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等文
作者: 暂无 来源: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走向   李贽   孔子儒学   历史文化   大圣   文化发展   误区   传统文化   制约权力   文人  
描述: 悠久的历史文化究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还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滞障?是动力为什么我们这样一个文明古国到了近代总是处处让他人占先?是滞障为什么我们一代接一代的人又总是喜欢津津乐道引以自豪?多年来,对此问题我似乎总是处在解与不解的二可之间,每每想起便不由撩起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恼人愁绪,并深深慨叹自己缺少那”天生我才”的大彻大悟。 那日,夜读李贽,特别是读到:“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儒先臆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朦胧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至今日,虽有日,无所用矣?”读着、读着,不觉怦然心动,再三读之,只觉茅塞顿开。可不,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以往我们中国社会的诸多问题不就出在这典型的“人云亦云”的文化走向上吗?不就是因为太过习惯于“千年一律”、“万口一词”了吗? 李贽何许人,竟能于四百多年前就具有如此深刻精辟的见地,竟能从文化发展的角度一下找准我们传统社会的锢疾。思之,真令人惊呀不已,也赞叹不已。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