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刍议
作者: 暂无 来源: 军事历史研究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管理   法家   儒家  
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法三家,都富有治国安民的管理思想。儒家强调修己安人、民为邦本、贵和中庸等“王道”管理;道家强调不争而善胜、无为而无不为的“柔道”管理;法家强调法律制度、策略手段和权势威势相结合的“霸道”管理。在现代管理研究中,这些古代管理智慧仍有不应忽视的借鉴意义。
中华武德文化研究论纲
作者: 暂无 来源: 军事历史研究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奠基   革命性转型   中华武德   繁荣  
描述: 中华武德文化起源于部落战争,成熟奠基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推进了武德文化的繁荣与创新;秦汉三国时期兵儒合一为主流的武德文化体系初步确立;由唐至明,中华武德文化经历了由衰微———复兴———衰微———复兴的曲折发展道路,民族魂在国危之秋崛起;从后金到满清,从清政府统一中国到辛亥革命,中华武德文化实现空前统一,革命性转型在反帝斗争中雏现。
关于《李靖问对》的成书时间及主要理论建树
作者: 暂无 来源: 军事历史研究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靖兵法   安北都护府   致人而不致于人   成书时间   李世民   《武经七书》   奇正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长编》   瀚海都护府  
描述: 《李靖问对》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唐李问对》、《李卫公对问》等,简称《问对》。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四月所下诏书中称之为《李靖问对》①,今从之。(以下简称《问对》)关于此书的成书问题,自宋神宗时就有不同看法,此后众说纷法,学者莫衷一是。一说为唐太宗与李靖的谈话辑录,成书于贞观时;一说是宋人阮逸伪托之作;一说系“唐末宋初俚儒村学”所为。元马瑞临怀疑此书是王震等人遵照神宗诏书修撰而成,但未作详细考证。笔者为撰写《唐代军事史》有关内容,对此书的成书问题和主要军事理论建树作了些探讨,形成了几点粗浅看法,谈出来,请方家指正。一、关于《李靖问对》的成书时间(一)《问对》不是贞观时的作品《问对》中有多处内容与贞观时的史实不符。唐太宗、李靖本不会讲错的事情,作者却让他们讲错了;有些地名、人名、庙号等,是在李世民、李靖逝世后才出现的,作者却让他们提前讲了出来。如是贞观时的作品,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这样的错误在此书中出现了,足证其非贞观时之作。请看以下例证:关于“右军”《问对》开头讲到霍邑之战时,三次称李建成所率部队为“右军’”。这是不符合史实的。《大唐创业起居注》、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均载当时李建成统左军,...
辛弃疾《美芹十论》的军事伦理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军事历史研究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军队建设   道德规范   辛弃疾   十论   美芹   民族歧视   军事伦理   战争   军事思想史   我国古代  
描述: 辛弃疾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在文学史上,他被誉为“异军突起”的人物。同时,他又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家和农民起义军领导者。在抗金斗争中,他撰写的(美芹十论》闪耀着烟烟的军事思想光彩,即使在今天,也不无借鉴价值。其中包含的军事伦理思想,对我们研究传统军事伦理思想有着重要意义。辛弃疾与《美芹十论》辛弃疾(1140~1207年),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①,故以稼为轩,别号稼轩。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出身宫门家庭,祖上曾世代在宋朝为官,后来金国南侵,他的祖父辛赞被迫降金,曾为金国毫州礁县令,开封知府。由于父亲早亡,他自幼由祖父抚养成人。辛赞民族意识强烈,一直寻机反金,辛弃疾耳儒目染,少年时就深怀爱国激情,立志驱逐女真政权,统一祖国。金入主中原后,对中原人民实行黑暗的政治统治与残酷的民族压迫,对人民“科役诛求,竟其膏血’心,北方人民不堪忍受,纷纷起义。绍兴三十一年(1161),辛弃疾也举起义旗,聚众二千,投奔了耿京起义军,为掌书记,主管文书并参与机密。次年正月,奉耿京之命南渡联络,被高宗召见,耿京被授天平军节度使,他被补为右承务郎、天平军节度拿书记。北归途中,听说耿京的部将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国...
儒家的军事文化传统与何休的战争观念
作者: 暂无 来源: 军事历史研究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春秋经》   军事文化   先秦儒家   何休   《司马法》   《孙子兵法》   《春秋公羊传解诂》   战争观   军事思想   《公羊》学  
描述: 何休(129—181)是东汉晚期思想界的巨军,他毕生从事今文经学的研究,撰有《春秋公羊传解诂》等一系列著作,是两汉时期继董仲舒之后最杰出的《公羊》学家,曾对儒学思想史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军事思想,是何休整个学说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散见于其《春秋公羊传解诂》的有关文字之中。其主要特色,是着重从“仁义”、“礼乐”的角度阐发自己对军事问题的基本认识,推崇早期战争中的“军礼”传统,提倡仁义至上,礼乐为本,反对兵家所主张的权谲诡诈之道,批判法家所宣扬的“战胜强立”立场,集中体现了一位儒家思想家在军事问题上的正统本色。由于它脱离了两汉时期军事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兵儒合流主导趋势,因而与时代精神显得格格不久,反映出“迂远而阔于事情”的特点。然而,何休的军事思想也有其积极的价值,如重视军事与政治的内在联系,提倡顺应民心、民为兵本,等等,实不失为宝贵的识见。本文旨在通过将何体战争观念置放于儒家军事文化传统增变的背景中进行考察,以揭示其基本特点与历史价值。不当之处,敬希方家不吝赐正。一、儒家军事文化传统及其对何休的启示在论述何休本人的军事思想之前,有必要简要回顾先秦至两汉军事思想递膻的基本脉络,尤其是考察儒家军事文化传统的...
墨子的军事伦理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军事历史研究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学派   墨子   要略》   墨家学派   思想史   军事伦理   “非攻”   社会伦理思想   军事著作   军事实践  
描述: 墨子是从儒家学派中分化出来的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据《淮南子·要略》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忧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 (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墨子从儒家中分化出来,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有弟子数百。他精通军事,力主“非攻”,提倡“救守”,著有《非攻》、《备城门》等诸篇军事著作,对后人影响很大。尤其是他的社会伦理思想与军事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以“非攻”说为核心的正义与人道的军事伦理思想体系,在军事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试论《孙子兵法》的战争知行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军事历史研究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代文献   知行关系   三大学派   知行观   思想史   《孙子兵法》   战争认识   先秦思想   基本问题   路线斗争  
描述: 知与行,是我国古代文献中较早出现的一对范畴;知行关系始终是我国思想史上两条不同认识路线斗争的基本问题。春秋末期老子、孔子和孙子首创道、儒、兵三“家”,谱写了先秦思想最光辉的篇章。很难设想,不首先在一定程度上正确解决知行关系,三大学派初次
论曹操对儒学思想的实践
作者: 暂无 来源: 军事历史研究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思想   曹操   兵学   武德  
描述: 以德治军和以法治军互为映射。传统武德文化的研究正逐渐成为以德治军的思想底蕴。文章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曹操的武德思想作了探索 ,并从其戎马一生的军事实践、为政韬略、人才思想三个主要方面展开论述 ,进而发掘了曹操武德思想兵儒合一的独特表征 ,是解读曹操的一种全新尝试。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探源:《周易》“师左次无咎”与《尚书》六誓的军事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军事历史研究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战争经验   中国古代   武王伐纣   战斗队形   《周易》   《孙子兵法》   战术思想   《尚书》   军事思想   甲骨卜辞  
描述: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顶峰和集大成者,当然是《孙子兵法》。但《孙子兵法》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春秋时代由于阶级结构的重组、政治格局的改变和社会思潮的演进,孔子、墨子、老干等一大批儒、墨、道等学术流派的思想大师登上历史舞台,为《孙子兵法》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环境;精候争霸和兼并的尖锐军事冲突,最《孙子兵法》应运而生的社会需求;中国早期的哲学思想,特别是朴素辩证法思想,为《孙子兵法》的产生提供了认识工具。而更重要的是,夏商周三代的军事实践的积累和战争经验的升华。相传距今四五千年前的父系氏族社会,曾发生黄帝同炎帝的皈泉之战,黄帝、炎帝同量尤的豚鹿之战;尧舜禹的征三南之战,以及夏夷纷争、少康复国的战争。商代的重要战争,有汤伐夏家的鸣条之战;武丁远征土方、鬼方等一系列战争。西周战争,主要有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成王周公东征之战。到《孙子兵法》产生之前,还有周宣王远征之战,以及周平王东迁以后,中原诸候内乱兼并的“春秋无义战”。这种战乱频仍,政治军事形势复杂多变,谋略用计层出不穷的社会现实,无疑为《孙子兵法》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土壤。追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源流,要从卜辞、金文、《易经》、《尚书》中寻找。这几种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瑰宝,都...
略论《道德经论兵要义述》的军事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军事历史研究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统治者   战争指导思想   绝圣弃智   以百姓心为心   唐宪宗   《道德经论兵要义述》   军事思想   儒家经典   置之死地而后生  
描述: 《道德经论兵要义述》是一部以《老子》各章首句为题,儒、道、兵思想杂揉,着重论述如何不战而胜,不争而取,兵去战的战略性兵书,共4卷,81章。作者王真,唐宪宗时人,“少司儒业”,后“久从戎府”,由朝议郎出任汉州刺史兼掌军事。此书原为上下两卷,后离为四卷,于元和四年(809年)七月上于唐宪宗。《道藏》、《宛委别藏》、《指海》等均有收录。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战乱不止,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王真上此“述”的目的,似想为改变这种现状开一剂以文止战的药方。李唐皇帝自认为是老子的后裔,唐太宗诏称“联之本系出于往史”,高宗乾封元年(666年)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上元元年(674年),命王公以下皆习(老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置玄学博士,规定习老庄之学的人士可以应科举考试。老子先后被加封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闻玄元天皇大帝等,帽子大得吓人。可见,老子在唐代具有极高的地位。作者欲借老子之名以动字内,宣扬自己的观点,劝唐廷与藩镇都遵照这位“太上玄元皇帝”的意旨,修明政治,俄兵去战,从而达到作者想消弥战乱的目的。当时患宪宗在平定了四川、夏绥、镇海之后,有些不够清醒,正准备多路出击,再伐...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