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孔子道德哲学中的群己关系
作者: 孔洁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群己关系   修己安人   仁者爱人   孔子   仁者由己  
描述: 群己关系是孔子道德哲学中一个重要论题。与后期儒家哲学片面强调群体原则不同,孔子的群己观为个体生存预留下极大的开放性空间。其以具有理性判断能力的独立个体为出发点,尊重人作为现实存在的情感需求,通过推己及人的道德生发路径,形成了以“超越自我中心”为特征的特殊群己观。
唐代僧人的儒家伦理化特点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伦理   僧人   唐代佛教   本土化  
描述: 唐代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发展最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转折期,儒佛由对立到合一的过程主要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通过梳理唐代僧传及墓志铭等历史文献,对唐代僧人的儒家伦理化特点进行了研究与总结,探讨在僧人身上呈现出儒佛合一的宏观趋势,以及儒佛在融合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张力。
北齐隋唐之际的“河东”及其文学文化特色
作者: 暂无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非汉族   邺都   “河东”   “河汾之学”   “河汾”   儒学  
描述: "河东"历史文化研究的客观现状与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是不相符的,在北齐隋唐之际尤其如此。文章试图还原这一阶段的"河东"文化之形态,基本上沿着一个由文学文化现象到文化内质认识的逻辑辩证过程来呈现主体内容。其中王通的"河汾之学"与"儒道更新"的问题又是围绕着儒学来展开的。隋唐之交的儒学面貌及其中所涉及的汉族与非汉族的文化关系问题,又是解决历史上的"河汾之学"多重疑问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从“通”到“无”——从东汉儒学到玄学的理论与实践突围
作者: 暂无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玄学   儒学  
描述: 两汉学术与思想以求“贯通”为特点,主体“心”在东汉儒学贯通天人与古今中的诠释地位突显了出来。面对东汉以来的社会变乱,党人集团道德实践的失败和魏初文人化儒生的生存困境,使长期作为思想潜流存在的道家登上了思想前台。玄学思想家开始探索人与道的逻辑关系而提出“无”本体论,以此寻求一个更优越、更本源的思想与社会立场,从而把握个人和天下之命运,思想范畴也由儒家的“通”转向玄学的“无”。
朱陆“禅学辩”刍议
作者: 暂无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朱陆之争   异端   禅学辩  
描述: 在"朱陆之争"的诸多论题中,二人关于"禅学"的辩论颇有特色。所谓的"禅学辩"就是朱熹、陆九渊二人围绕着己学与禅学的关系而展开的一场论辩,它既包括二人对佛禅之认识上的争论,更包括二人对对方指责自己的学说为禅学的激烈辩护。表面上来看这一论辩涉及的是儒佛的关系问题,而就其实质来说,则事关儒门的道统问题,是朱陆二人借此辩难来树立己说的儒学之正统地位。因此,一定意义上说,朱陆"禅学辩"实质上不过是二人的门户、道统之辩。
论阮籍“孤露”心态与其诗文创作之关系
作者: 暂无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游移   女性崇敬   “孤露”心态   文化徘徊   阮籍  
描述: 阮籍幼年的"孤露"心态,与他崇敬女性的态度以及对曹氏与司马氏之间的依恋和背离具有潜在的一致性,其诗文创作中所体现的对儒、道文化的徘徊无适也与此有关。正是幼年"孤露"身世的独特性,造就了阮籍潜在的女性眷恋心迹。阮籍成长过程中的角色转变,促使了他依恋而又背离的"孤露"心态的形成———不即不离。这种"孤露"心态贯穿于阮籍成年后的政治态度、玄学思考与文学创作之中。
试论梁武帝的个人信仰兼及萧梁国家的宗教政策
作者: 暂无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宗教政策   佛教   道教   梁武帝  
描述: 历史上梁武帝广受非议的原因一是侫佛,二是亡国。然细考之,侫佛与亡国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从梁武帝的一生行事可以看出,他的宗教实践经历了从家传的道教到后期的侫佛这一过程。作为虔诚的信徒,佛教仅仅是梁武帝的个人信仰,在笃信佛教的同时,萧梁国家的宗教政策是儒释道并用,梁武帝的个人信仰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是分离的。
六朝志怪小说中“祈寿”情节之文化考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祈寿   人情化   借寿   祭星   功利性  
描述: 祈寿情节是六朝志怪小说中的一大情节类型,是民间祈寿信仰、祈寿心理的反映。祈寿情节中首先展现了不同的祈寿方式,可分为三类:祭星祈寿、向鬼祈寿、向佛祈寿。通过这些祈寿情节可以看出民间祈寿心理的某些特点,即祈寿的功利性、人情化特点以及儒、释、道的交互影响。祈寿情节的频繁出现体现了六朝乱世中人们对生命的热情、对苦难现世的执著。
毛奇龄《论语稽求篇》研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研探   《论语稽求篇》   毛奇龄  
描述: 《论语稽求篇》是毛奇龄有鉴于后儒多以己意解经和墨守朱注之作,其注解特色有四:其一,辩驳朱子《集注》之说;其二,修正王学,强调实学;其三,运用了以经解经的新注释法;其四,注重考据,不以空言说经。毛奇龄反对理学,提倡实学,在清初的学术界开一时风气,实为清代汉学的不祧之祖。
论《庄子》对孔子的改塑
作者: 暂无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庄子》   改塑   孔子  
描述: 与历史原型相比 ,《庄子》中的孔子形貌显然被改造和加工过 ,使其或以屡遭挫折的复古主义者的面目出现 ,或转换为道家人物的膜拜者 ,或蜕变为庄子思想的代言人。这显然与当时儒、道论争的形势有关 ,也是为贬损儒家抬高道家服务的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