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从儒释互动视角看契嵩禅师对文中子的评价
作者: 暂无 来源: 船山学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契嵩   儒释互动   文中子  
描述: 宋代佛门大德自主推进的儒释互动,有两个基本支撑点:一是认为佛教主要用于治心,坚持佛教之道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心性论具有优越性;二是认为佛教与儒家的伦理纲常不冲突,承认儒家具有安定社会和维持秩序的功能。文中子王通是隋朝大儒,对中晚唐尤其是宋代的儒家有着深远影响,契嵩禅师称赞文中子为"孔子之亚"和"孔子之嗣"可以从儒释互动视角中得到理解。契嵩禅师高度评价王通,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是文中子只是认为佛教不适合中国,但不反对佛教,而且承认佛的圣人地位;二是文中子有着强烈的淑世情怀和救世之策。
“由儒入道”与“非儒弘道”的歧路与会通
作者: 暂无 来源: 船山学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非儒弘道   儒道互济   由儒入道  
描述: 汉初“黄老之学”兴盛,经董仲舒改造的汉代新儒学曲折地彰显出道家基质。魏晋之际,儒道互济、阴阳表里。作为“竹林玄学”的领袖,阮籍“由儒入道”。以儒道价值认同的进路通达玄学;嵇康“非儒弘道”,以重估儒家价值的进路展开其玄学思想理路。阮籍与嵇康殊途同归的哲学进路折射出魏晋玄学生发于先秦以降儒道互济的思想理路。
性善说的困难——以《孟子·告子上》为中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船山学刊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之谓性   义内   性善   孟子   告子  
描述: 孟子与告子有过数次辩论,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孟子道性善,以为人性先天地、普遍地是善的,但在论证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在杞柳之辩、湍水之辩中,孟子说明了人性的自然性,但未能证明自然的何以必然是善的;在"生之谓性之辩"中,孟子分辨出"人性"之不同于"物性",但人之性何以必然是道德性,孟子也未能充分证明。孟子的性善说,道出了人性善之可能,但不能从理论上说明人性恶之不可能。而在"仁义内外之辩"中,孟子的困难在于无法排除一种"合乎道德"而非"出于道德"的义之可能。
儒佛道三教对话的基础和形式
作者: 暂无 来源: 船山学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制度化   三教合一   合法性辩护  
描述: 历史上儒佛道三教开展对话的基础前提是在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儒家思想实现了制度化,有了政治和社会上的客观形态,这样儒佛道三教对话的形式便表现为儒家以独尊的地位对佛家和道家的政治、社会功能价值进行评判,而佛家和道家面对儒家的评判则在儒家的独尊地位面前对自身存在的政治和社会合法性进行辩护,对话的性质是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沟通.
儒释道与汉语词汇
作者: 暂无 来源: 船山学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释道   汉语   词汇   和谐社会  
描述: 正确处理儒释道与汉语词汇的关系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要善于通过相关的词语来了解儒释道的文化现象,以及对社会的积极意义,从而促进新时期下宗教关系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儒释道的相关文化内涵来加深对相关词语的学习和理解,尤其是对特殊宗教用语和某些行业语的考察,从而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做出贡献。
宋代儒释互动的一个案例:契嵩非韩与韩愈地位的转折
作者: 暂无 来源: 船山学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契嵩   儒释互动     韩愈  
描述: 韩愈因为提倡古文、高唱儒道、排辟佛老而见重于世,其地位甚至一度有超越孟子之势。北宋中前期,僧人契嵩以非韩为策略来阻遏古文运动的排佛攻势,他指责韩愈急于求仕,批评韩愈的儒道阐释和性三品说,认为韩愈是“文词人”而并未知道。契嵩非韩,促使士人对韩愈的评价由高转低,而此后士人对韩愈的批评,也大抵不出契嵩非韩的范围,韩愈的形象最终被定格为有功于儒道的“文士”。新儒学的成形,是在儒释互动中逐渐完成的,而契嵩非韩与韩愈地位的转折,正是宋代儒释互动一个具体而微的例子。
略论阮籍的亦儒亦道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船山学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互补   儒家  
描述: 魏晋之际的阮籍,其思想与举止颇似道家。事实上,道家表现只是迫于政治压迫而采取的自我保护,在其思想的深处则怀抱一颗积极入世的儒家之心。亦儒亦道构成了阮籍真实的内心世界。这样的一种心态正是中国士大夫所常有的儒道互补思想。
浅析熊十力的“大同”理想:以《原儒》和《读经示要》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船山学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熊十力   内圣外王   《原儒》   《读经示要》   大同  
描述: "大同之世"出自于《礼记》,是先秦儒家对理想政治的描绘。熊十力推崇六经,同时又心系国家苍生,"大同"理想便是他本人结合当时所处之特殊社会状况并根据自己对六经要旨、大道的理解所提出的思想体系,也是其"内圣外王"思想的具体体现。从内容上看,它既包含了传统儒家理想的仁爱礼法、奉公去私、厚德利生与和睦共生,也融入了西方的科学精神与民主法治,以至于最后期盼实现一种消弭国家界限而天下一家的和睦世界。可以说,"大同"理想作为熊十力"外王"的归宿,起到了对本体论、宇宙论等思想的统领作用,从而具有极为复杂的综合特点,也对于我们从整体把握其思想主张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儒入道”与“非儒弘道”的歧路与会通——以阮籍与嵇康的哲学进路之比较为例探析魏晋玄学的生发理路
作者: 暂无 来源: 船山学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非儒弘道   儒道互济   由儒入道  
描述: 汉初“黄老之学”兴盛,经董仲舒改造的汉代新儒学曲折地彰显出道家基质。魏晋之际,儒道互济、阴阳表里。作为“竹林玄学”的领袖,阮籍“由儒入道”,以儒道价值认同的进路通达玄学;嵇康“非儒弘道”,以重估儒家价值的进路展开其玄学思想理路。阮籍与嵇康殊途同归的哲学进路折射出魏晋玄学生发于先秦以降儒道互济的思想理路。
以《大学解》为例试析荻生徂徕的政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船山学刊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格物   利民   法先王   大学解   荻生徂徕  
描述: 荻生徂徕作为日本江户时代的大儒,不仅通过著书立说传先王之道,同时也作为幕府将军宠臣柳泽吉保的家臣,间接地参与着当时德川幕府的统治。徂徕曾说,“《大学》者,守成之君所奉也”,也就是说《大学》是君主维护自己统治而非倡导“革命”之书。在《大学解》中,徂徕从一贯的“政治化”路线出发,把《大学》分为“人君教人之道”和“学者为学之方”两条“为政”的线索,指出人君通过诗书礼乐教化就可以引导学者成德,由此而实现“一民心志”的理想,这就是徂徕在《大学解》中勾勒出的政治理论框架。而这一思想,也体现在他对幕府改革的建言献策之中,即在法先王的原则之上,以利民为手段维护现有的等级秩序。
< 1 2 3 ... 14 15 1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