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孔子遗说的接受及其文化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子遗说   编撰   文体形态   接受   学派建设  
描述: 孔子遗说是孔子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门后学在接受孔子遗说时前后的原则实际上发生了变化。儒门早期以载录孔子原话作为接受的原则,这显然沿承史官载言职能的传统;孔门再传弟子以降对于孔子遗说的接受兴趣发生转移,即以掌握孔子原意为原则。这种接受虽然依据孔子所发表的言论,但难免加进接受者本人的阐释。因此,在这种阐释风气的影响下,尽管其出发点是力求把握孔子原意,但由于远离史家真实性的载录原则,这就难免会引起孔子遗说形态的转化,甚至会出现一些孔子伪说。整体上来说,这种变化表明儒门后学理论创造热情的进一步提高,也就是说,儒门后学不再满足于载录、保存文献,而是要解释、创制文献,他们希图借助这种行为来总结、完善孔门学说,以便更好地传承孔子遗说和加强学派建设。
论中国古代刑法文化的法哲学特征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刑法文化   中国古代   特征   法哲学  
描述: 从“刑始于兵”开始的中国古代刑法文化,在吸收和改造了原始氏族的某些习惯的同时,吸收和融入了征战过程中的刑罚规则,加之兼顾法、儒、道、墨的各家学说思想,成为当时刑法的主要指导思想,这些共同因素促成中国古代刑法文化从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都展现了古代农耕社会的基本特点,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法哲学特征。
从学派经典到经学圣典——《论语》的编纂与儒家学派的建构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派经典   《论语》   经学圣典   学派建设  
描述: 《论语》的身份发生了由学派经典到经学圣典的转移,这种嬗变与儒家学派的建构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整体上来看,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随着孔子的去世,儒门内部出现分歧乃至分裂,因此只有通过整理孔子遗说、建构本学派的经典以整合、加强本学派力量,《论语》在这种情况下得以编纂;二是汉代以降儒门极力将《论语》打造为经学圣典,这不仅是儒家经典体系的一次扩大与重构,是一种新的知识体系与学术典范的建构,同时也反映了儒家学派在更高层面上的愿望,意味着儒门的兴趣不再局限于本学派内部的事务,而是力图向意识形态层面拓展。
儒者之论——刘将孙“论”体文章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将孙   儒家思想   论体文   议论   理学  
描述: 元代文人刘将孙的文章成就很大,为当时庐陵文派的杰出代表。他的文章,尤其是五篇"论"体文中,有大量议论,体现出其基本的儒家思想立场和理学影响。《天地之中数如何论》明其中庸的儒家思想;《道统图赞》中又有关于学《易》的"心""中""过"之辩,有着浓厚的理学色彩;其他文章中则体现出儒家事君情怀,以及尊奉往圣却又不尽信史的文人个性。
“内和谐”与“外适应”:支撑道家理论大厦的两大基石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社会意识形态   内和谐   外适应   生命力  
描述: 中国传统思想可谓是"阳儒阴道,外儒内道,道中有儒,儒中有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动态体系中,道家始终能够与儒家比肩并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主动脉之一。道家为什么能够在以儒家为正统的数千年中国历史中始终保持活力与生机?正是本文意趣所在,即尝试从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和谐"与"外适应"角度作一些探讨。
刘勰节情观的思想史考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勰       情性  
描述: 在南朝普遍重情、任情的风气下,刘勰独标节情一说,虽然是他主张宗经的结果,也有儒家传统的教化说的因子,但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考察,是和当时儒、释、玄三家对情性问题的深入讨论密切相关。其中先秦以来的情性论是这一学说的合理内核,南朝佛教心性论思潮的兴起和律学的兴盛则为它的萌生提供了必要的气候和土壤。
君子通大道 无愿为世儒―以诗歌形象透析曹植的儒家人格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儒家精神   曹植   艺术形象  
描述: 曹植诗歌塑造了大量鲜活的艺术形象,无论是游侠儿,还是游子、弃妇、思妇等,身份地位,性格特征,思想状况都不一样,但却都生动形象,而又有着内在的情感同一性,蕴涵着曹植深厚的儒家精神。
牌坊文化与徽州商人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徽商   牌坊文化   妇道   贞节牌坊   理学  
描述: 徽州牌坊作为一种并不多见的历史文化遗存,固然与徽地独特的人文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然而,徽人远行经商、贾而好儒的生存方式与心路历程,却折射出程朱理学倡导的家族本位、男权至上、妇道伦理等儒家精神的熏陶和影响,以及因人性扭曲所带来的妇女悲怨与哀伤,这一切都可以从幽远而斑驳的牌坊文化中得到深刻解读。
汉代的易学和儒学(上)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卦气说   八卦   易纬   京氏易传   孟喜   太初   《周易》   京房   易学   易卦  
描述: 春秋时代,周王室和诸侯国的史官们用《周易》占算吉凶。战国时代,儒、道、法、阴阳各家借《周易》发挥各自的学说。两汉时代,儒学家研究《周易》,黄老道家、神仙方术家也研究《周易》,由此形成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一门专门学问——易学。 儒家研究《周易》自孔子始,而孔孟皆不以阴阳说《易》。战国后期有一派儒家学者,
论扬雄赋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夹叙夹议   咏史怀古   讽谏   不谐流俗  
描述: 扬雄大赋重视讽谏 ,并开辟了新的讽谏手法 ,即正文中杂以微讽 ,以点醒题旨 ;大量用典 ,夹叙夹议 ,以及结合行踪咏史怀古的体格。其意义在于试图摆脱描写与讽谏游离的格套 ,从而自然过渡到他本人后期的言志赋 ,也启发了以后的纪行赋作家。扬雄的言志赋则体现出儒、道、骚融合的倾向 ,既追求个体的独立和自由 ,又并不废弃道德操守的价值。他的创作从大赋到言志赋的发展 ,在汉赋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