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唐太宗时期中央官学的教育特征及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兰台世界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育特征   唐太宗   影响   中央官学  
描述: 唐朝推行“崇圣尊儒”的文教政策,中央官学由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两大体系构成,相关的教育政令由礼部制定,国子监则主要负责管理“六学”。唐太宗时期中央官学的学习系统是比较完备的,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趋于完善。
高丽中期中央官学的变迁考察:兼与宋朝的比较
作者: 暂无 来源: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高丽中期   宋朝   中央官学  
描述: 高丽的中央官学是其教育机构的主要形式之一。它在高丽的中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一个包括儒学科和杂学科的中央官学系统。尤其在经过睿宗和仁宗对教育政策的调整后,中央官学内部的管理体制日渐成熟。高丽中央官学在吸收宋代官学有益成分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机构设置、教学内容、奖励制度等方面为后世官学教育提供了一个蓝本。
探析唐代中央官学的教育管理
作者: 暂无 来源: 开封大学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唐代   教育管理   中央官学  
描述: 唐承隋制,实行崇圣尊儒的文教政策。礼部负责贯彻实施,制定相应的教育政令和措施、规划;国子监则根据礼部颁行的政令法规管理六学。唐代中央官学大致可分为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两个系统,这一体系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规范完备的学制系统,实行的是一种精英教育。中央官学的授课内容以儒家经学为主。儒家的宗法伦理观念对维护和加强唐代封建统治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甘肃教育
作者: 暂无 来源: 甘肃教育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甘肃地区   中原地区   陈寅恪   文化教育   十六国时期   重视教育   割据政权   中央官学   河西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  
描述: 魏晋南北朝,尤其是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割据政权迭相更替,经济凋敝,文化教育衰废。但是,甘肃境内的陇右、河西地区却相对安定,中原官吏、学士纷纷前来避难,于是“中原章句之儒业,自此之后逐渐向西北转移”(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再加上各个割据政权重视培养统治人才,遂使甘肃地区的官私教育颇具特色,并出现了一大批对发展封建教育有所建树的人物,使陇右、河西地区文化教育繁荣兴盛,人才迭出。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曹魏统治者鉴于世局动荡、经济凋敝、教育衰废、生徒流失的状况,从培养人才、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出发,下令兴学,“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益于天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同时,在选士制度上,实行九品中正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育和选士制度。魏明帝时,凉州刺史徐邈、敦煌太守仓慈都在其所任,倡导教育,立学明训,推行教化,促进了当地教育的兴盛和商贸的繁荣。到了西晋时,学校教育有了重大变化,中央官学除太学外,又设国子学。这是为贵胄子弟而设的“高等学校”,也是我国于太学之外另设国子学的开始, 地方学校的设置,教育的推行,使魏晋时期陇人学有成者,代不乏人。
北朝儒学教育及其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鲁学刊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化   孝文帝   中原地区   儒学教育   原始社会末期   华夏正统   封建化   北朝   地方官学   中央官学  
描述: 北朝鲜卑拓跋部统一北中国时,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而此时的中原汉族早已建立了成熟的封建制度,其若要以华夏正统帝王的身分去统治文化经济高度发达的中原地区,并获得汉族民众的认同,就要尽快完成封建化的进程。因而必须采取崇儒政策,开办学校,推行儒家教化,并培养儒士为其封建化服务。正是由于这种政治上的原因,北朝各代统治者莫不以尊儒兴学为急务。北朝的儒学教育也因之得以蓬勃发展,学校普遍恢复,规模扩大。同时,北朝儒学教育的发展又大大加速了鲜卑民族的汉化和社会封建化的历史进程,从而促进了华夏民族的融合和统一民族的形成。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