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图像的多重寓意——再论宋金墓葬中的孝子故事图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探索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金时期   中原地区   孝子图   墓葬美术  
描述: 孝子故事画是丧葬艺术中十分常见的图像题材。孝子图在汉魏时期曾出现在墓壁与葬具之上,至北宋后期开始又再次作为墓葬装饰广泛流行于中原地区。该时期的孝子图像多表现为多组、成套、小幅画面,多位于阑额以下、墓
元代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州学刊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原地区   民族融合   元代  
描述: 蒙古人入居中原之初,打算把漠北的游牧生产方式照搬到中原来,但遭到了中原百姓的强烈抵制,蒙古族统治者不得不改弦更张,调整政策,实行汉法。元代统治者努力学习汉文化、尊儒重教,提倡理学,促进了蒙汉之间的文化交流,而迁徙、通婚、赐姓名以及对汉文化的认同,则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元朝末年,契丹人、女真人、西夏人已融入汉族,蒙古族虽未被融合,但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已和汉人无异了。
广西南北印象
作者: 朱婧   龚亮勇   来源: 中国公路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原地区   广西段   西南   桂林   公路   印象   孙中山   国道  
描述: 问世于20世纪20年代的国道322线广西段,曾被称为“官道,湘桂通道,是广西通往中原地区的北大门。最初,这条国道的全州至桂林路段(全桂公路)是孙中山取道广西北伐时主持兴建的。1922年4月4日奠基
耶律楚材以儒治国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兰台世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耶律楚材   华夷之辨   中原地区   蒙古人   治国思想   蒙古贵族   成吉思汗   赋税制度   儒学   儒家  
描述: 耶律楚材是蒙元之初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处于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夜。1215年在蒙古大军攻克金中都(今北京),耶律楚材犹豫三年后,应成吉思汗之召北上,开始了他人生的重大转折。以契丹皇裔自诩的耶律楚材,并无汉人"华夷之辨"的严格束缚,在他看来,只要蒙
守护豫剧“精气神”
作者: 暂无 来源: 企业观察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原地区   中国传统   精气神   人文因素   剧种   豫剧   中原文化   民间   道精神   名节  
描述: 近300年间,豫剧承载并宣扬忠孝名节、礼义廉耻,凡军国大事、家长里短、世俗公案、儿女情长,一切题材均可入戏,一切人文因素均可亦正亦邪地演绎出来,并成为拯救世风的济世良药。还没有哪个剧种,能如此深情而细腻地承载起自宋以来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
南宋巴蜀《春秋》学及其时代特色:以现存南宋巴蜀四种《春秋》学著述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儒藏论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复仇   中原地区   春秋左传   学者   尊王攘夷   巴蜀   时代特色   胡安国   南宋   四库全书总目  
描述: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金军灭辽之后迅速将目标转向北宋,金太宗派出东西二路大军攻取北宋首府开封,貌似强大而实已腐朽不堪的北宋王朝不堪一击,迅即为金所灭。靖康二年(1127),金军俘获徽、钦二帝及宗室宫人数千人北归,大量器物珍宝亦被掠去,金军铁骑所到中原地区社会经济文化遭
黄围山/秀险奇景看不够
作者: 暂无 来源: 旅游时代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遗迹   黄梅   中原地区   旅游风景区   文化底蕴   溶洞   红豆杉   陵川   自然风光   祖师  
描述: 湫"即指这里。景区位于山西省陵川县东南25公里处,面积100余平方公里,南部与中原地区相连,北部与长治、太原地区相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甘肃教育
作者: 暂无 来源: 甘肃教育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甘肃地区   中原地区   陈寅恪   文化教育   十六国时期   重视教育   割据政权   中央官学   河西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  
描述: 魏晋南北朝,尤其是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割据政权迭相更替,经济凋敝,文化教育衰废。但是,甘肃境内的陇右、河西地区却相对安定,中原官吏、学士纷纷前来避难,于是“中原章句之儒业,自此之后逐渐向西
不断创新 开辟新市场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拍卖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造像   中原地区   画家画   不断创新   成交   艺术气质   国际市场   雕塑艺术   佛像   中国瓷器  
描述: 佛造像拍卖一直是北京翰海的强项。近年来,藏传佛像因受国际市场追捧,价格持续升温,而汉传佛像价值一直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和开发。本次秋拍,翰海首次推出以中原地区铜铸造像为主的大势至—中华宗教雕塑艺术瑰宝
雅文化俗文化根文化(三)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习博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潜规则   中原地区   长期存在   中国文化   雅文化   宗法文化   文化支撑   专制   组织   俗文化  
描述: 在中国,自古以来不但盛行潜规则,而且长期存在潜组织。潜组织往往比正式的、“法定的”显组织在生活中能发挥更大的、更关键性的作用。历朝上层统治集团中的潜组织,如后官、阉党、同门同乡圈子等,在很多时候比根据“典章制度”设立的明定的显组织(机构),更能决定大政方针、关键人物的去留,甚至一个时期的历史走向。下边及民间的各种潜组织,如同学、老乡(会)、“亲友团”、战友、“领导身边的人”等,也时常能决定重要事项乃至个人和团体的命运。 潜组织、潜规则的长期存在和通行能得到国人默许和认可,没有遭到太多的抵制和反对,是由于有潜文化形式的俗文化支撑,如宗法文化中的血缘姻亲文化,乡土文化中的熟人文化等。(见《雅文化俗文化根文化》) 潜文化是暗中通行的真文化,显文化则常常成了明面上给人看却行不通的“假”文化。表面上一套,暗中一套;说的一套,做的一套,这是中国文化的又一根本特色。为什么不少人,特别是五四以来很多人,认为中国主流雅文化中儒家的“仁义道德”、“礼义廉耻”是“虚伪的”,称其为“伪道学”,概源于此。尽管他们搞错了:把民俗误为经典,把伪儒误作孔孟了。孔孟之学不是伪道学,是真道学,而以真俗文化行事又打着孔孟招牌的,才是伪道学、假道学。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