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孔子“仁”的终极观及其功用的心理机制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终极观   内圣外王   孔子   心理机制  
描述: 终极观是人的意义和价值观系统的核心,讨论中国人的终极观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儒家思想,分析儒家思想要从孔子开始。孔子因"德命"受挫而形成"时命"观,"时命"观挑战了"以德配天"的思想,这需要更为本源的终极观来应对。孔子在内外心理框架的互动中,反思体悟而形成"仁"的终极观。在此理念的支配下,向内修德凝道而"内圣",向外践行"仁政"而"外王",内外并重以获得充沛丰盈的生命意义感。无论后儒如何发展,儒家皆没有放弃"仁"的终极观,它在历史的长河中长久地为中国人提供"安身立命"的功用。
吴与弼的人格修养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求是学刊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德本心   人格修养   吴与弼   心理机制   道德自律   陈献章   道德修养   理论价值   精神境界   颜子所好何学论  
描述: 吴与弼(1391—1469年).字子博,号康斋,抚州崇仁(今属江西)入.明代早期著名理学家。他一生躬耕讲学,弟子甚多,陈献章、胡居仁、娄谅皆出其门下。他生活窘困而不应仕请,终生以学做圣贤为务。其自叙云:“十有九岁得《伊洛渊源录》,观周、程、张、邵诸君子出处大概,乃知圣贤之学之美而私心慕之。于是,尽焚应举文字.一以周、程、张、邵诸君子为心而自学焉。”①他私淑古圣先贤.专于人格修养而“不事著述”②。其所存《康斋集》.可以说是他一生道德修养体会的记录。本文拟通过述其人格修养现这一思想主线.廓清其思想的基本脉络,以凸显其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理论意义。一、“夙夜孜孜学孔颜”吴与粥仰慕孔、颜、周、程、张、邵、朱等先儒的人格,而期必于虚静、循理、中和、恬淡的人生境界。他说:“心本太虚”o,“寸心元似水”①,以虚静为心之本然状态。他指出;“是心也,其天地生物之心平。验请日用之间,凡非有所为,油然以生者,皆是心也。”。寻“非有所为”,即没有私欲。就是说,在没有私欲干扰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生起之心.都属于虚静之本心。此心.亦即“存平静”之“一理”、‘.是y心固有之仁义礼智”之“四端”.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①。吴与混此说,...
试论武松的悲剧命运
作者: 暂无 来源: 明清小说研究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武松   名誉   心理机制   命运悲剧   道德伦理   金圣叹   悲剧命运   潘金莲   爱欲   市民阶层  
描述: 一、引论:社会背景与失误历来分析武松的方家,都遭他是个电闪雷激的打虎好汉,噙齿带发的杀奸英雄。顶天立地,耿耿清名被用来佐证武松“天人”的禀性,攻城略地,闪闪戒刀则当作彪炳行者虎将的威风。在这些大家的眼里,武松成了一个不侵女色的天份星,一个逼近神性的天神。但我窃以为,这样评价武松,不仅抹杀了武松在小说中固有的美学色彩,而且似有走马观灯之嫌,儒
“明争暗斗”的心理分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天中学刊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积淀   正象   舌战群儒   心理机制   心理分析   清静无为   奉之   勾践   气焰熏天   斗争形式  
描述: 清静无为,修身养性,积德累仁,我们中国人常常奉之为做人的准则,这是几千年的文化心理传统积淀的结果。所以一提起“明争暗斗”,往往为君子所不齿,芸芸众生也会自然联想到那官场的勾心斗角,情场的争风吃醋,恶霸间的狼争狗咬,奸商们的尔虞我诈。其实,“明争暗斗”也正象战争——这种人类最高最残酷的斗争形式有着正义与否之分一样,也并非全都那么面目可憎的。屈原揭露张仪,孔明舌战群儒,可谓之“明争”;勾践“卧薪尝胆”,刘邦“暗渡陈仓”,无疑是“暗斗”了;还有当今各国外交家、企业家等对于有关信息的搜集、利用和垄断,乃至于我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不都也充满着和别人的“明争暗斗”么?实质上,“明争暗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