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从咏怀诗看儒道文化对阮籍思想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咏怀》诗   儒家与道家   阮籍   思想发展  
描述: 阮籍作为魏晋时期的名士,他的言行、创作及思想,是魏晋时期多元化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表现,他的作品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八十二首《咏怀》诗清晰地表明了阮籍内心的矛盾痛苦与思想的转变,其思想内核为以儒为主、儒道兼综。
《中国道教思想史》评介
作者: 暂无 来源: 宗教学研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价值   道教文化   国家社科基金   东汉末年   重大项目成果   中国道教   道教学   思想史研究   思想发展   道教思想  
描述: 2009年12月,《中国道教思想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凡四卷,共236万字,由道教学泰斗卿希泰先生任主编,著名道教学者詹石窗先生任副主编,在许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历时12年而完稿。该书系国家社科基金宗教学重点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也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成果、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重大项目成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道教是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吸收阳光雨露,在东汉末年产生的本土宗教,并与儒、佛共同构成了中国宗教的主要
画学背景下的汴绣风格分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大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汴绣   理趣   画学   理学思想   思想体系   唐代   精研   时代特征   思想发展   针法  
描述: 一、理趣神韵精研好思——追求对物象真实详尽的描绘:宋代在唐代"儒、道、释"共存的基础上稳步发展,结合自身时代特征形成了独具本位文化的理学思想,即在传统儒家思想发展出新的思想体系。虽然北宋尚无理学的正式称谓,但从皇帝到一般文人,都习惯于对事物进行理性
明仁义之道 养浩然之气:读《孟子》
作者: 暂无 来源: 黄埔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品读   养浩然之气   孔子   孟子   先秦诸子   儒家学说   仁义之道   思想主张   思想发展   儒家经典  
描述: 在先秦诸子当中,儒家有三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他们把肇始于周礼的思想发展形成为一套完备的儒家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套学说,发轫于孔子,集大成于荀卿,而孟子则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桥梁作用。《孟子》作为"四书五经"之一,在儒家经典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奉儒行道与崇道信佛——卢照邻思想述评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方论丛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行   卢照邻   价值判断   思想述评   崇道   政治热情   家族意识   思想发展  
描述: 文章对卢照邻一生的思想发展脉络作了清晰而缜密地阐述。卢照邻幼年时的阅礼闻诗,有志仕途,属门阀观念、家族意识的影响。从十三岁起,游学从师,研习经史是为出仕从政的准奋。卢照邻到长安后,干谒公卿,交接名流,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其人格理想与价值判断发生转变,由“代贵人才”转入对政治建树的追求。向往以儒家思想安邦治国,维系世道人心。但长期沉居下僚又使他感到厌倦绝望,于是从奉儒学道的政治热情转向著述事业。而政治失意的袭扰则又使他转向老庄哲学,退隐山林,纵情诗酒,是他人生价值的第二种选择。进而又尊崇道教,学道、炼丹、服饵,以求长生不死。长生未得而病情恶化,身心痛苦,又使他转向佛教。尽管晚年学道服饵同时茑信佛法,却仍然不能淡忘人事,奉儒行道仍是他的基本价值取向。
研究思想发展的规律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群育   张岱年   学派   批判继承   研究思想   1994年   思想发展   理论思维   发展过程  
描述: 张岱年在《群育》1994年第4期《学派的消长》一文中指出:后起的思想对于先行的思想应该是批判继承的关系,既有所批判,有所排弃;也有所继承、有所发扬.如果只有继承而无批判,也就没有思想的进步.如果没有批判而无继承,则将引起有力的回击.墨对于儒,荀对于孟,都是采取了势不两立的态度,结果反而被所反对的学派所压倒.这也反映了思想发展的规律.
学习鲁迅评法的战斗精神和历史经验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7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无产阶级   共产主义   阶级斗争   政治斗争   地主阶级   进步作用   战斗精神   章太炎   思想发展   路线斗争  
描述: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在他战斗的一生中,不仅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孔孟之道,而且以反潮流的精神与尊儒反法的反动思潮针锋相对,对历史上的法家人物作出了正确的评价。特别在其思想发展的后期,他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以马列主义为武器。从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高度,既充分肯定了法家人物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又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阐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把对法家人物的评价同现实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有力地打击了敌人。鲁迅的战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