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国家主义经济模式”何处去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市场·智库版(黑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最近几个月,沸腾的中国房地产市场迎来了一群新的玩家:大型国企。一面,各大国有房地产商发动强大攻势,不膳重金夺取大量黄金地段,从而将已经很高的地价推向新高;另—方面,那些不主营房地产业务的央企也纷沓
明清龙游商帮与儒学文化(二)
作者: 暂无 来源: 商务时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为环境所迫,徽州多商,龙游多贾乃势所必然。万历《歙志》:“吾邑之不能不贾者,时也、势也、亦情也。……所产谷果不能供1%,安得不出而糊口于其四也,谚语以贾为生,意不贾则无生,奈何不疆返也。所言极是
论汉代“顺权和合”的政治文化生态及对艺文之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论坛·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一之乎中和。然后王教成也。”圣王之道在于肃承天命,抚辑万,混同一体,无所偏倚。儒学中庸之法,进而不过,退而不萎,中正和谐诸方兼顾。 王德如风,民偃如草;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汉书·儒林传》载
艰人书香,手留余香
作者: 暂无 来源: 少年博览·初中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一本非常客观、也非常健康的书。司马迁不愧为一个能将生命置之度外的人,同样置之度外的还有他的情仇以及他的偏见。 (《史记》李炳海评校/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月版)赵焰:著名作家、学者,安徽
南浔刘家百年儒商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文化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责编 舒草 文 宋路霞(家族文化作家) 图 宋路霞 设计 武林 甲午状元、晚清著名实业家张謇曾说:清成同以来,东南以富著称,又“能以风义自树立于当时者”,在浙江只有三人,即杭州的胡光墉、宁波的叶澄衷、南浔的刘镛。又说, “南浔,一天下之雄镇,已莫不闻刘氏。”这个刘镛,就是南浔“四象”之首、小莲庄的主人、一百年前就创造了从打工仔到千万富翁神话的传奇人物。其实刘家的传奇不仅仅在“富”,更在于“儒”。自刘镛以后的四代人,均以读书成才、亦商亦儒、诗书传家、服务社会著称,他们是刘锦藻、刘梯青、刘湖涵、刘承干、刘承果、刘承桓、刘欣万……他们留在南浔的老宅、义庄和藏书楼,如今仍旧服务社会,每天迎来成千上万的游客。 追溯南浔刘家的脉络,我们发现,21世纪的刘家继承了祖辈的儒家气质,发展成了一个学术和艺术型的大家族。远在美国的刘承恒、刘世然等人,都是大学里的教授、专家;刘泽韵则在洛杉矶主持了一个越剧艺术中心,向美籍人士传授中国传统艺术;刘世玢、刘世(王/庶),一个是画家,一个是雕塑家,继承了其父刘旭东的艺术细胞;刘承干的大儿子刘沂万是著名书法家、昆曲专家;刘毅堂的大儿子刘世襄,自学成才,现在是宋庆龄故居纪念馆的副馆长,业余时间仍陶醉在印章雕刻艺术中,他还是高洛园先生的入门弟子…… 刘镛:学徒出身的巨富 刘镛名介康,字冠军,生于1826年,祖籍浙江上虞,清康熙时第二十四世祖举家迂来南浔,居镇上泰安桥边的丝行棣,至刘镛已是第29代人了。刘镛的祖父、父亲、伯父、叔父都是镇上丝行里的雇工,家境十分贫寒。刘墉在15岁的时候,也沿着祖辈走过的老路,到一家绵绸店当学徒。 那时当学徒什么杂活都得干,寒冬腊月老板叫他到冰冻了的河里去洗鱼洗菜,他的手已经冻得皲裂,鲜血顺着菜叶流到河里,又怕被老板见到呵斥,出入均不敢出声。他每天起早贪黑,拼命干活,~天也只能挣十文制钱。后来其叔父介绍他到镇上一家叫谈德昌的丝行打工,一年下来也只能赚10元银元,这样全家已高兴得不得了,认为是挺好的收入了。在谈德昌丝行四年,刘镛悟出了经营的门道,关键是要与上海来的洋人打交道,只要有资金以低价从农民那里收上来丝,转手到洋行里即可卖大价钱,一进一出,可以赚得很“火”。19世纪中期,真是个老天爷“挑”南浔人发财的时代,欧洲人尤其是法国妇女特别喜欢中国的丝织品,而南浔的“辑里丝”又是中国丝之最,极为抢手。南浔家家户户植桑养蚕,有的是货源,而且又有运河运输上的便利,只要从南浔到上海一路上不出问题, “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界;申江番国正通商,繁华富丽苏杭(温丰《南浔丝市行》)”说的正是这种黄金行当。 四年后,刘镛决心亲自闯一闯。他辞了谈德昌丝行的差事,东借西借凑了200元银元,与同乡邢赓星(后来成为南浔“八牛”之首)、张聿屏一起,合伙办起了一家小丝号,那年他才20岁,七年后开始闯上海,生意越做越大。当他在认识了洋行买办、安徽人唐漾荷后,直接与洋行挂上了钩,摆脱了中间人的盘剥,生意才渐渐做稳了。 但是通向“大象”之路绝非一帆风顺。有一年他与同乡结伴去上海,中途得知太平军已打到了浙江,上海城已被起义军占领,伙伴们闻之纷纷往回跑,而刘镛放心不下城里的生意,因为货早已交了而钱还未结账,于是一个人单独前往,结果被起义军扣押, “兵刃环列,审问极严”,最后只得把他认识的一个广东商人“咬”出来,声称是为太平军办货的,才得以解脱。 刘镛36岁那年3月,合伙人邢赓星不幸去世,他心里非常难过。4月间,他带了伙计携巨款到乡下收丝, “夜行阴风凄凄,磷火纷流,舟如鹄退,乃停桡。”他刚刚合上眼,准备在船上睡一会儿, “邢公入梦,愁颜相对,彷徨不去,惊而寤。”第二天早晨船出浦口,过蒋湾时,果真遇到了大劫——一群强盗冲进舱来,把刘镛按倒在地,“以戈击背,几殆”,所带钱款被抢劫一空。可知“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并不是随口说说的。 当时南浔镇上做“缉里私”生意的商号有几百家,为什么刘镛能成“四象”之首呢?据刘镛的孙子刘承桐先生说,这源于刘镛的忠厚——有一年一家洋行的人从上海来镇上办货,临走不慎把钱包落在刘家的丝号里了。刘镛见钱包里有巨款,急人所急,赶紧设法找到了失主,在那洋人离开南浔之前找到了他,归还了钱包。洋人非常感动,认为此人可靠,从此专门和他做生意,向他提供贷款,把生意做大,并鼓励他走出南浔,把丝号开到上海去……诚信有好报,这成为了他发家的重要帮助力量。 关于南浔刘家的飞速崛起,笔者曾请教于刘镛的曾孙(即刘承干之子、刘锦藻之孙)、著名昆曲专家、书法家,现年95岁的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刘诉万先生:你们刘家生意做得这么“火”,除了天时地利人和之外, “技术”上有什么诀窍吗?老人家想了一想对我说: “依我现在看来,我曾祖父的办法大概有三条:第一是官府里要有人;第二是要与洋人打交道;第三是后代要读点书。这读书一条很重要,后代不读书事业就没有后劲,而要做到官府里有人和能与洋人打交道,都必须读点书…” 关于“官府里要有人”一条,自是头等重要,因为晚清时代许多事情都需要“钦定”的,比如最早的民办纱厂、民办机磨面粉厂、民办盐场,都必须得到官府的“恩准”,官府里没有人自然就拿不到执照。1862年清廷基本平定太平天国之后,由曾国藩出面招商运盐时,刘镛得以用“附股”的形式加入盐业这一大利行当,此后成为淮盐大甲,这不能说与其捐官没有关系。他在1865年开始投资典当业,也是官府的徐寅阶部郎在震泽开办恒义典时,招他入股,继而一发不可收的,最后蔚为大观,共开办了29家典当。1873年,直隶(河北省)大荒,时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刘镛及时地为灾民赈助棉衣,李鸿章奖励他一块“义推任恤”匾额,这更在高级首长的脑海里,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与此同时,刘老太爷又积极鼓励儿子们走读书做官之路,只是待其子刘锦藻考中进士时,清廷的败相已暴露无遗,而江浙一带的经济活动日益活跃,所以刘锦藻没当几年京官,在其父1899年去世之后,就回乡“在商言商”了。然而他在人事关系上已做好了足够的铺垫,因他与南通状元张謇是甲午同年(同年考中进士),遂结为至交。张謇大办实业时,刘锦藻积极跟进,往上疏通的事由张窨负责,具体操办要出钱时,就主要由刘锦藻担当,所以办大达轮埠公司、大达房地产公司、在海边围海造田办垦牧公司,他们都是“粘”在一起的。用刘锦藻的孙子刘沂万先生的话说,即大凡苏北一带的刘家事业,无不与张謇有关系。以至于刘家老太爷刘镛去世时,其墓志铭也是张謇写的,可见“官府里要有人”一条,是始终不敢简慢的。 刘锦藻:“保路”先锋亦商亦文 刘镛有四个儿子: 老大刘安澜是个读书种子,16岁中秀才,然后继续用功。可惜他命运不佳,1885年去杭州温课迎考时,天大热,不幸中暑丢了性命,年仅29岁。 老二刘锦藻,读书、实业两不误,是民国年间浙江著名的实业家。 老三刘梯青除了在上海经营房地产外,20年代又回师浙江,是著名的实业家和收藏家。他的“小方壶斋”占据了西湖边上最好的一段“风水”,就是现在湖滨路君悦大饭店所在的位置。 老四刘湖涵也是经营房地产的好手,在上海北京东路拥有大片房地产,解放后公私合营时,他一年可以拿到16万定息,在房地产业评估登记中名列榜首,很能说明他的实力。 刘家四兄弟中无论是读书还是办实业,最有成就的要推老二刘锦藻。 刘锦藻字澄如,谱名安江,号橙墅,晚号坚匏童,是刘家第二代实业家中的代表人物。他少而聪颖,蓄志励学。其父发了财之后,有了钱但无名,深以刘家历代无功名为憾,于是极力鼓励儿子们走科举之路。大儿子不幸去世后,二儿子继续奋斗,终成一代饱学之士。刘锦藻1888年乡试中举,又于1894年,与南通张謇同榜登甲午科进士,此后几年中还被清廷留任京官,担任过工部主事、行走、郎中类的小官,曾受命去直隶(河北)劝募赈灾款项,后来还担任过光绪皇帝的寝陵崇陵的工程处监修,工程完成后,御赐“令裕衍蔓”匾额一块。1899年其父刘镛去世,他回南浔奔丧,从此不再北返,挑起了家族事业的重担。 刘锦藻继承家业已在甲午战争之后。时代潮流的影响,使他的眼光较之其父更为远阔,不仅继续家传的生丝、盐业、典当生意,而且积极投资近代工业,在武汉、长沙、杭州、南京、南通、湖州等地投资船运、电力、金融、铁路、茶业等实业。随着刘锦藻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20世纪初民族斗争的浪潮,又把他推向了政治舞台的前沿。 早在1898年,英国驻华公使曾向清政府提出,由英商承建沪杭甬等五条铁路的要求,清廷屈服于英方的压力,由全国铁路总公司总办盛宣怀出面,与英商怡和洋行及汇丰银行签订了《苏杭甬
略谈人文教育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暂无 来源: 职业·中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1.中职英语教育的现状呼唤人文教育 (1)在传统的中小英语教学中,由于刻意地追求升学质量、达标成绩,为考而教,一味地用高度、远度、时间等统一指标去实施教育过程和评价教育效果。英语本来是一门活泼
从消费,收藏到投资
作者: 暂无 来源: 今日湖北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曾引用意大利经济学家加利阿尼的这句话,精辟地揭示了金银与货币的关系。今天,我们也可以套用这句话说:财富天然不是艺术品,但艺术品天然是财富。 从古到今,也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人们从来就是把艺术品当作财富来收藏的。 国内外考古资料表明,人类几乎在开始艺术创作的同时就开始了艺术品的收藏。.1976年,我国河南发掘出距今几千年前的殷商古墓—一妇好墓,里面发现了极为丰富的随葬品1928件,其中青铜器共468件,大都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同时还有各种玉器几百件,包括佩带玉饰和大量仿生的动物形象,件件都可称为艺术品。这说明,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注重艺术品的收藏,不仅在生前享用,还想死后继续拥有。 既然艺术品是财富,人们就会想到将它们保留下来:传之后世,于是就出现了艺术品收藏活动。有些家庭的艺术品收藏延续几代人。我国最早见于史籍的收藏家族,当属东晋时期的王导、谢安家族。王导、谢安均曾出任东晋宰相,两大家族不仅先后涌现王羲之、王献之、谢眺、谢灵运等文化巨人,而且收藏了诸多文化艺术品,因而名震一时。到了唐宋时期,收藏古董艺术品已在达官贵人和知识分子中蔚为风气,出现了许多知名的收藏家族。从北宋到民国时期,我国还曾经出现过多次古董艺术品收藏的高潮,专门从事古董艺术品生意的商人和店铺也日渐增多。 不过,古代的艺术品收藏活动大都只是因喜爱而收藏,或者说是消费性收藏。除少数专门进行古董艺术品生意的商人外,艺术品收藏并没有成为普通人士或企业专门的投资手段。 一般认为,国外以商品形式进行的艺术品交易,最早出现于17世纪的荷兰。开始,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往往由自己进行销售。到了18世纪,艺术品交易的规模逐渐扩大,出现了以画店代销艺术品的形式。19世纪下半叶,随着西方进入现代工业社会,艺术市场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集展览、收藏、销售于一体的画廊取代了传统的画店,艺术品的范围也大大扩展。 艺术品收藏活动被人们作为一种投资手段,则始于20世纪初叶。据有关资料,国外艺术品投资最早的案例可以追溯到法国的“熊皮俱乐部(La Peau del´ours)”。19世纪末期,法国巴黎一些艺术爱好者、收藏家集资成立了旨在“欣赏艺术,帮助艺术家”的“熊皮俱乐部”,并于1904年向俱乐部成员募集资金,用于购买艺术品。他们先后购买了亨利,马蒂斯、梵高、毕加索等人的作品。1914年, “熊皮俱乐部”对藏品进行了首次拍卖,得到很高的回报,个别藏品的回报率甚至高达400%。这使得“熊皮俱乐部”成为历史上第—个著名的艺术品投资机构。 到了20世纪70年代,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等一些机构开始系统地进行艺术品收藏投资。在1986年前后,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为购买各种艺术品共耗资4000万英镑,先后购进了2400余件艺术品。1988年前后该会开始出售艺术品,1989年4月该会委托伦敦苏富比拍卖公司举办了一次专场拍卖,获得很高收益。如该会1978年以33万英镑购入的一幅著名印象派画家毕沙罗的肖像画,1989年以132万英镑卖出;在1978年以22万英镑买入一尊唐三彩马,以415万英镑拍出;1979年以25.3万英镑买进的莫奈所作的圣母像,10年后以671万英镑卖出。该会艺术品收藏投资的收益,远远超过当时任何—种投资工具,吸引了不少企业和企业家效仿,从而引发了世界上出现—轮艺术品收藏投资的热潮。 国外也有不少成功从事艺术品收藏投资的家族。2009年在中国保利拍卖公司的春拍中,我国宋朝皇帝宋徽宗的名作《写生珍禽图》以6171万元成交。该画是比利时著名收藏家尤伦斯夫妇7年前以2530万元购买的。保存了7年时间,尤伦斯夫妇便轻松赚得3641万余元。 在我国,艺术品收藏从单纯的文化消费演变为一种投资手段,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大约在明末清初时期,北京琉璃厂一带开始出现专门的古董店和古董商人,初步形成古董艺术品市场。到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北京、上海等地的古董艺术品市场已粗具规模。20世纪50年代前后,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开始出现职业古董艺术品投资人和经纪人。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地都有一批古董商和收藏家有意无意地进行艺术品投资活动,推动了我国艺术品收藏投资活动的发展。 由于当时人们普遍没有艺术品收藏的意识,这使那些最早开始艺术品收藏活动的古董商和收藏家,可以用极低价钱买到很好的东西,后来逐渐成为收藏大家或大古董商。据有的收藏家透露,在20世纪80年代初,一个红木长条案8元钱就能买到,一对红木太师椅才卖30多元,而当时家具店销售的电镀折叠椅一对就得36元。有位收藏家1982年花1600元买的四扇屏,到2004年北京华辰公司的拍卖会上,其身价已经超过了10万元。 上世纪80年代初,天津一位收藏家花110元买了一幅现代著名画家溥儒的山水画,10年后以16000元的价格卖出,盈利140多倍。他花10元买到一只清代的白玉鸳鸯佩,几年后以4000元卖出。 类似这样的事例,在较早进入艺术品收藏活动的人士身上不胜枚举。 艺术品收藏转为投资后巨大的财富效应,很快吸引了—批有敏锐经济头脑的企业家,他们或者用个人资金、或者用企业资金进入艺术品购买者的行列,从而使艺术品投资的性质更加显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艺术品投资作为一种创富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肯定,也受到越来越多企业家的关注。 1996年,浙江一家企业以94万元的价格,在拍卖会上购买了明代画家沈士充的《仿宋元十四家笔意图卷》,3年后又通过拍卖会以338万元的价格抛出,赢利200%多。 我国大连的企业家兼收藏家郭庆祥曾接连创造神话:1997年,他用48万元买了傅抱石的《二湘图》,2002年在广州嘉德拍卖行以500万元卖出;1998年,他以180万元买入李可染一幅画作,4年后在北京瀚海拍卖公司以1000万元卖出,获利相当可观。 2007年7月,民生银行发售了国内首款参与艺术品投资的资产管理产品: “艺术品投资计划”,投资期限为两年。这款产品投资标的集中在中国当代书画板块,预期年收益率为0-18%,最低投资金额须达到100万元,并且要以10万元的整数倍递增,属于标准的高端理财产品。2009年7月,该款产品投资到期,税后投资回报率分别为250/0,年收益率为12a/o以上。 据《证券时报》报道,近年来,我国不少上市公司都在试水艺术品投资。如“电广传媒”曾宣布将投资不超过1.5亿元用于艺术品投资。该公司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产业正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艺术品行业的投资机会凸现。“弘业股份”上市时就投入4000万元收藏艺术品,然后每年都投入约1500万元购买艺术品,如今已经收藏了2000多件艺术精品,包括徐悲鸿、齐白石、高奇峰等人的作品,它们早已经增值数倍。 根据欧美的研究资料,当—个国家人均年收入达到6000美元时,艺术品市场就会兴旺起来,当人均年收入超过9000美元时,艺术品价格就会迅速拉升。因此,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思比特夫妇的《2000年大趋势》一书预测,收藏艺术品将是21世纪的一大热门。 我国目前虽然人均年收入尚未达到6000美元,但由于文化和历史传统原因,已经开始形成艺术品“收藏热”。有资料介绍,目前我国从事艺术品收藏活动的人已高达7000万。这里面有多少人是把艺术品收藏作为投资手段尚不得知。不过,那些能够把艺术品收藏和投资结合起来的人们,也许将收获双份快乐。 责任编辑,钟诚
论《西游记》的悲剧意蕴
作者: 暂无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专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支配着宇宙,无论神还是人都无法逃避。这一更高主宰的手掌,恐怕连如来也难以跳出,故只好以“空”来逃避——这亦是无奈与悲凉。另一面,神佛的存在也需依赖妖的存在.“灭尽了妖怪,他无边的佛法便无从施展,西天
神医华佗真会“开颅术”吗?
作者: 暂无 来源: 记者观察·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征召   头风   医学   华佗   三国演义   治病   曹操   三国志   开颅术   医术  
描述: 官,都被他一一谢绝,遂专志于医药学和养生保健术。他行医四,足迹与声誉遍及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省。 欲“利斧开颅”治曹操头痛 曹操闻听华佗医术精湛,征召他到许昌为自己看病。曹操
文学的“主”“象”“意”审美辨析——对“言不尽意”和“立象尽意”中国古典文论观点的审美解读
作者: 暂无 来源: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成为思想的有效载体。这样,“言”、“象”、“意”彼此之间就有了一定的指称关系。 关键词:文学解读;言不尽意;立象尽意 中图分类号:1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 1 2 3 ... 487 488 48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