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维摩诘经思想新论
作者: 王新水   来源: 合肥:黄山书社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大乘   经藏  
描述: “东吴学术文库”丛书首批三部书搞《儒释合论》、《圆教的危机与谱系的再生—宋代天台宗山外之争研究》、《先秦儒家性情论》已于2007年出版,现在出版四部,是该丛书的第二批。
佛法滋养身心情智
作者: 暂无 来源: 佛教文化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法   佛教   治世   情智   身心   儒释道   社会功能   儒家  
描述: 在中国,对儒释道在社会功能的安排上,有一个说法,即儒家治世,道教治身,佛教治心,把佛教的功能看作是最根本的治疗术。
楞严学与人类生命健康之研究
作者: 黎文松詹石窗   来源: 北京:东方出版社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中医   大乘   研究   佛经   养生  
描述: 最重要的,对于修学佛法而言,身心是互补的两部分。在佛教寻求究竟解脱方面,虽然不少人认为尤其应重视心的方面,但在基础修学的过程中,身也不应忽视。
中国佛教的慈善事业
作者: 暂无 来源: 佛教文化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文明   佛教文化   中国佛教   慈善事业   儒释道   大乘   利他精神   传教工作  
描述: 常说的弘法利生事业,这是我们奉行的大乘菩萨道积极利他精神的主要实践项目。其中包括佛教的文化、教育、出版、环保、传播、信息、慈善事业等等。而中国佛教的慈善事业,是传播佛教、践行佛法、引导正信、树立佛教形象等最有效的方式,因而在历史上受到了先贤大德们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提倡。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理论依据大致有
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法   现实意义   不二   圆融   止观  
描述: “圆融”是“中国化”佛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由中国佛教理论家所创造。圆融思想虽是中国佛教大德禅观中的智能并主要运用于禅观 ,然其理、境无不本于印度大乘经教。在中国佛教中 ,圆融思想并非只是哲学的玄想
苦难与担当——柳宗元与大乘佛教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悲智双运   大乘佛教   随缘任运   柳宗元   以佛济儒  
描述: 柳宗元自幼好佛,被贬永州后更是自觉地向佛教靠拢,参禅悟道,从而深得佛学的义理。对佛教的信仰让他在苦难的贬谪生活中保持随缘自适的乐观态度,但他信佛并不消极厌世,而是“悲智双运”、“以佛济儒”,其人其文都体现出大乘佛法“苦难与担当”的积极精神。
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
作者: 暂无 来源: 佛学研究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智慧   华严宗   中国佛教   天台宗   大乘   圆融   禅宗   精神  
描述: 圆融,乃中国佛教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诸宗思想的重要内容。圆融思想是在中国本土儒、道两家思想的土壤上,依据印度大乘经论诠释发挥而开出的智慧之花。
云冈的儒童本生及阿输迦施土信仰模式
作者: 暂无 来源: 佛教文化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法   儒童本生   云冈石窟   佛教   信仰模式   阿输迦施土   造像  
描述: 儒童本生,佛教诸经记述甚多,大致讲同一故事——释迦前世为少年修行者时,逢定光佛宣扬佛法,即买花献佛,见地淤泥,布发于上,佛足蹈而过。只是关于这位少年修行者之称谓,诸经所载不尽一致:《过去现
儒佛“孝”思想之比较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花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乘   佛教   地藏   业力   父母   孝经   思想   大乘   治国平天下   儒家  
描述: 大多认为讲“孝”乃是儒家特色,孰不知以出离世间修证菩提为理想的佛家亦有强调“孝”之思想。如《地藏经》及《父母恩重难报经》被称为佛教典籍中的孝经。即使被判为大乘经典的《维摩诘经》在《方便品》中罗侯罗
“身心即是真道”:从《大乘妙林经》看隋唐佛道思想互融发展
作者: 暂无 来源: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众生道性   隋唐   佛道互融  
描述: 了禅宗对佛教理论的革新。作为大乘佛法根本经典之一,《大般涅槃经》宣扬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人亦能成佛"、及"一念成佛"的顿悟法门思想
< 1 2 ... 28 29 30
Rss订阅